翠岑深在白云中,西去迢迢一径通。
千灶取薪资燎爨,侵晨裹饭走樵童。
担头归兴背斜日,谷口歌声动晚风。
最是俚言关世道,太平治化二难同。
【注释】
翠岑:青翠的山崖。深:指高。在:位于。西去:向西走,往西边。迢迢:形容道路遥远曲折。径通:小路直达。千灶:许多炊烟,代指樵夫们。薪:柴草。取薪:砍柴。燎爨:烧火做饭。裹饭:把饭包好。走樵童:给樵夫送饭。担头:挑着重担。归兴:回去的兴趣。背斜日:背着夕阳。谷口:山谷口,指樵夫的居所。俚言:粗俗的语言。关世道:与世俗相关。太平治化:太平的政治治理。二难同:难以同时做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写樵夫的生活和心情。诗中通过樵夫的行路、劳作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首句“翠岑深在白云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翠绿的山峦耸立云端,给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感觉。这里的“白云”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樵夫生活的艰难。
次句“西去迢迢一径通”,描述了樵夫们的行走路线。他们从山岭出发,走向远方,虽然路途遥远曲折,但他们始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
第三句“千灶取薪资燎爨”,描绘了樵夫们辛苦劳作的情景。他们在山野间采集柴草,然后回到家里用这些柴草来生火做饭。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樵夫们勤劳朴实的形象。
接下来四句进一步描绘了樵夫们的生活和情感。第五句“侵晨裹饭走樵童”,描绘了清晨时分,樵夫们带着早饭出门的场景。这里“裹饭”意味着他们要携带足够的食物,以便在外出时能够及时补充能量。
第六句“担头归兴背斜日”,描述了樵夫们背负着沉重的东西,背着夕阳回家的情景。这里的“归兴”意味着他们回家后的喜悦和满足感。
最后两句“谷口歌声动晚风”,描绘了樵夫们在山谷中的活动场景。他们唱歌跳舞,欢声笑语,给宁静的夜晚带来了欢乐和活力。
最后一句“最是俚言关世道,太平治化二难同”,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这里的“俚言”指的是粗俗的语言,它反映了樵夫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思想情感。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朴素生活,才使得国家和社会得以繁荣安定。因此,无论是太平的治理还是社会的和谐,都需要人们共同努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