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登白云梯,夜就云中宿。
归云逐孤僧,冉冉入厓谷。
江月迟未上,清谭屡呼烛。
一枕足幽梦,滴露响秋竹。
【注释】
宿弘觉寺:住宿在弘觉寺。
昼登白云梯:白天登上白云般的台阶。
夜就云中宿:晚上在云中过夜。
归云逐孤僧,冉冉入厓谷:归去的云彩追逐着孤独的僧人,缓缓地进入山崖的低谷之中。
江月迟未上:傍晚时月亮还未升上来。
清谭屡呼烛:多次呼唤点灯。
一枕足幽梦:一枕之下便可以梦见幽雅的境界。
滴露响秋竹:滴下的露珠声在秋天的竹子里响起。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庐山期间。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与世无争的意境图景,体现了他隐逸山林、超脱尘世的思想。
诗的开头两句“昼登白云梯,夜就云中宿”,描写了清晨和夜晚的两幅画面。“白云梯”,形容庐山云雾缭绕的景象。诗人清晨登上白云般轻盈的台阶,夜晚则在云雾笼罩的山中住宿。“归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第三联“归云逐孤僧,冉冉入崖谷”,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孤独身影。随着归云的追逐,诗人的身影渐渐融入了山崖间的低谷之中,形成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第四联“江月迟未上”,表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诗人站在山巅,眺望远方,只见夕阳余晖映照在江面上,但尚未看到明月升起。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他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第五联“清谭屡呼烛”,描绘了诗人在山中与友人畅谈的场景。他们围坐在火炉旁,互相倾诉心中的喜悦与忧愁,不时地点燃蜡烛照亮彼此的脸庞。这一场景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第六联“一枕足幽梦,滴露响秋竹”,则是诗人在山中入梦的情景。他在梦中漫步在秋夜的竹林中,听到滴水声如同乐章一般悦耳动听。这里的“滴露”不仅指自然界的露水,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示了诗人隐逸山林的生活情趣和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