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练瑶华冷绣文,墨光渍浸金丝裙。
珊瑚钩下歌明月,翡翠屏西牵碧云。
碧云迢迢隔滇海,翠水蓝桥频忆君。
君不见绛河下与元波通,巨鳌首戴三千峰。
须臾一度八千岁,灵物化作双芙蓉。
芙蓉五色斲天秀,中有金碧神人宫。
才子朱轩频怅望,仙人赤斧屡相从。
金蟾一去岂再得,玉杵已化难重逢。
昂昂杨夫子,甲世而出群为空。
旷代斯文叹廖廓,清时大雅开鸿蒙。
皦如清庙縆朱瑟,袅如绿水吟孤桐。
灏如罗浮万树照古月,凄如洞庭千里叫征鸿。
森如冰车雪柱千岩回,烂如锦树珠林万谷重。
茂林著作屡充栋,词赋不数三都工。
龙鸾科斗逼史籀,八分飞白凌蔡邕。
威迟白凤吐文彩,点缋山水增秀雄。
公本天人遇尘世,名山今续旧游踪。
不然何以朝金碧暮苍洱,白头流滞老南中。
至今点苍山下花如昨,玉树凌风吐红萼。
【注释】
秋练瑶华:秋天的练练山色。
墨光渍浸:墨光浸润。
珊瑚钩:指珊瑚枝。
碧云遥:指遥远的天空。
绛河:指黄河。通:沟通。
巨鳌首戴三千峰:神话中说大鳌(一种巨大的海龟)头戴着三千里高的山峰,这里用来形容黄河的壮阔。
灵物化双芙蓉:神话传说中说神物变成两朵美丽的荷花(即“双芙蓉”),这里指黄河与华山的美景相融合。
五色斲天秀:形容华山的景色美丽绝伦。
玉人:仙女。赤斧:红色斧头。
金蟾一去岂再得:金蟾已经离去,不会再回来。
玉杵已化难重逢:玉杵化为泥土,再也难以见到。
杨夫子:杨慎,字升庵,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甲世而出群为空:甲世,即历史上的杰出时代,出群,超出众人之上。
旷代斯文叹寥廓:感叹古代文化的辉煌与辽阔。
清庙縆朱瑟:清庙里悬挂着红色的瑟。
罗浮万树照古月:在罗浮山上,万棵树木照耀着古老的月亮。
洞庭千里叫征鸿:洞庭湖上,成群的大雁鸣叫着向远方飞去。
森如冰车雪柱千岩回:形容山势高大而雄伟,如同冰雪做成的车和柱一样。
锦树珠林万谷重:形容繁花似锦,像珍珠树林一样的美丽景色遍布山谷。
茂林著作屡充栋:形容山林郁郁葱葱,作者的著作堆满了屋子。
词赋不数三都工:意思是说诗人的诗作并不比三都(指西周的三个都市)逊色。
龙鸾科斗逼史籀:形容书法优美,如同龙和鸾争斗,逼得史籀(古代书法家)都要退让。八分飞白凌蔡邕:指书法中的隶书风格,飘逸自如,高超得连蔡邕也望尘莫及。
威迟白凤吐文彩:形容白鹤展翅高飞时,羽毛闪耀着五彩缤纷的颜色。点缋山水增秀雄:描绘了一幅山水画,用色彩和线条勾勒出了山的秀丽和水的壮观,使画面更加生动有力。
公本天人遇尘世:意思是说杨慎就像天人一样,遇到了人间的红尘世界。名山今续旧游踪:意味着他今天仍然继续着过去的游历,寻找着美好的风景。
不然何以朝金碧暮苍洱,白头流滞老南中:如果不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怎么会有白发飘散在南方的山川之中。
至今点苍山下花如昨,玉树凌风吐红萼:直到现在,点苍山的山下依然盛开着鲜花,就像玉树在狂风中摇曳,露出鲜红的花朵一样。
【赏析】
《写韵楼歌》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华山、黄河、峨眉山等名胜古迹的描绘,展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诗人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慨,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仰之情。
首联“秋练瑶华冷绣文,墨光渍浸金丝裙。”以冷色调的秋天景象为背景,描绘了华山上的瑶池之景。这里的“秋练”指的是秋天的云雾缭绕,“瑶华”则是仙境般的美丽景色。诗人用“冷绣文”来形容华山的色彩淡雅,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而“墨光渍浸金丝裙”则形象地展现了华山岩石上黑色的花纹如同女子的丝裙一般,增添了几分神秘和诗意。
颔联“珊瑚钩下歌明月,翡翠屏西牵碧云。”进一步描绘了华山的美丽景色。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华山的美景比喻为美人的装饰品,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歌明月”和“牵碧云”则赋予了华山以生命,使其仿佛成为了一个拥有情感和灵魂的存在。
颈联“碧云迢迢隔滇海,翠水蓝桥频忆君。”延续了前两句的浪漫意境,描绘了华山与滇海之间相隔遥远的景象。这里的“碧云”和“翠水”都是大自然的美景,而“迢迢”、“频频”则强调了距离感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牵挂之情。
尾联“君不见绛河下与元波通,巨鳌首戴三千峰。”则将视线转向了更远的地方。这里提到的绛河和元波都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而“三千峰”则是指泰山的高度。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山河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地的赞美之意。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从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诗人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现。同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这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