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人好画谁与俦,子美诗中之刘侯。
凤池退食多清暇,每抱缣楮从人求。
昨者开筵宴宾客,四壁仿佛横沧洲。
酒酣指点到修竹,数竿倒拂湘江秋。
清风翛翛刷翠羽,孤凤欲下中堂游。
乃知夏卿妙笔墨,奇态纵横才顷刻。
歘然令我走避之,仰面分明堕崖石。
纷纷真赝不可知,我意是竹皆堪诗。
试看北地苦难得,此种数尺青垂垂。
舍人好画兼好奇,明日南行过九疑。
扁舟夜静月初出,想对楚人歌竹枝。

【注释】

舍人好画谁与俦,子美诗中之刘侯。

凤池退食多清暇,每抱缣楮从人求。

昨者开筵宴宾客,四壁仿佛横沧洲。

酒酣指点到修竹,数竿倒拂湘江秋。

清风翛翛刷翠羽,孤凤欲下中堂游。

乃知夏卿妙笔墨,奇态纵横才顷刻。

歘然令我走避之,仰面分明堕崖石。

纷纷真赝不可知,我意是竹皆堪诗。

试看北地苦难得,此种数尺青垂垂。

舍人好画兼好奇,明日南行过九疑。

扁舟夜静月初出,想对楚人歌竹枝。

【赏析】

此为杨万里为友人杨应宁题写的《夏太师墨竹图》一诗。杨应宁是南宋名臣杨椿的儿子,他善于书画,尤以画竹子著称于世,人称“杨竹”。他的画笔法精妙,能画出竹子的千姿百态,有如天然生成。杨应宁的墨竹图,曾得到宋高宗赵构、孝宗赵昚的赞赏,并被刻在玉壶春馆的墙上。因此后人常以“杨竹”代指杨应宁的墨竹。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杨应宁家中看到这幅墨竹之后,所写下的一首咏竹诗。

开头两句:“舍人好画谁与俦,子美诗中之刘侯。”赞扬的是杨应宁的画艺高超,可与他诗中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相比肩。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擅长竹画。他曾自作《陋室铭》,中有句云:“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后人据此把刘禹锡比作“无丝竹之乐而心自适”的人。杨应宁的画艺也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诗人称他与刘禹锡相比。

接着两句:“凤池退食多清暇,每抱缣楮从人求。昨者开筵宴宾客,四壁仿佛横沧洲。”赞美了杨应宁的生活俭朴,他经常抱着缣楮(一种绢帛)来向人们索要,这大概是为了买纸来练字。有一次他请朋友们来喝酒,大家围坐在一起,四周墙壁上好像都挂着一幅幅水墨画,使人感到宛如置身沧洲。这里的“沧洲”是泛指,形容景色优美如画。

第三、四两句说:“酒酣指点到修竹,数竿倒拂湘江秋。”意思是说,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就指着几根修长的竹子指点着大家,这些竹子就像秋天湘江上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墨竹的生机勃勃和挺拔秀丽的形象。

接下来几句:“清风翛翛刷翠羽,孤凤欲下中堂游。”“翛翛”,形容风吹竹林的声音。这句的意思是说,一阵微风吹过,那些墨竹好像正在洗濯着翠绿的羽毛一般。接着一句“孤凤欲下中堂游”,又用“孤凤欲下”这一典故比喻墨竹的姿态优美动人,好似一只美丽的凤凰将要降落到厅堂里游玩。

第五、六句:“乃知夏卿妙笔墨,奇态纵横才顷刻。”这里所说的“夏卿”,指的就是画家杨应宁。“乃知”,表示诗人对杨应宁的佩服之情。“奇态纵横”是指杨应宁画的墨竹姿态奇特生动,纵横交错,变化多端。“才顷刻”,即一会儿的功夫,表明杨应宁的画艺高超,很快就将竹子画好了。

第七、八句:“欻然令我走避之,仰面分明堕崖石。”意思是说,忽然间让我感到十分害怕,抬头看见那几支墨竹,就好像是坠落在山崖边的岩石上一样。“欻然”,形容突然之间的样子。“走避之”,即躲避起来。“仰面分明堕岩石”,意思是说抬起头来仔细看,好像看见那几支墨竹坠落在山崖边的石头上一样。

第九、十句:“纷纷真赝不可知,我意是竹皆堪诗。”意思是说,这竹子的真假难以分辨,但是我认为这竹子都是可以写成诗句的。“真赝”在这里指的是墨竹的真伪难辨,“我意是竹皆堪诗”则是指杨应宁的墨竹都是好的诗歌题材。“我意是竹皆堪诗”一句,是对前面各联的总结。

最后两句:“试看北地苦难得,此种数尺青垂垂。”意思是说,要想欣赏这种墨竹,恐怕只有在北方才有了。“种”,同“众”,即多种的意思。这句话说明杨应宁的墨竹非常稀少珍贵,一般人难得一见。“北地”指南京城临安一带,因为那里的墨竹很少见,所以叫“难得见”。

整首诗语言平易流畅,风格清新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杨应宁墨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巧妙地运用典故、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传神,韵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