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障天天半昏,炮头风急万马奔。
何人去塞土囊口,天与河流一色浑。
旷野麦苗才尺许,只见风来不见雨。
雨师风伯不相能,彼苍高高奈何汝。

【解析】

本句要注意“烽”字的书泻。

【答案】

译文:黄沙漫天挡住了天,炮头风急像万匹马奔驰。是谁去塞土囊口,天与河流一色浑。旷野麦苗才尺许,只见风来不见雨。雨师风伯不和衷,高高苍天奈何汝。赏析:《渡口驿遇风》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于公元753年(天宝二年)春,诗人在西北边塞时所作。全诗描写了一幅大漠中风卷尘沙、天地混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壮阔气势的赞美之情。

首联:“黄沙障天天半昏,炮头风急万马奔。”这两句写大漠中狂风肆虐的情景。黄沙遮天蔽日,炮头风势如狂,万马奔腾,景象十分壮观。这一句是全诗的总写,为后文的描绘作了铺垫。

颔联:“何人去塞土囊口,天与河流一色浑。”这两句写风卷起漫天沙尘,使河水变得浑黄。这句诗的意思是问:谁把塞外沙漠里的黄土扬到空中,使之变成了一片黄色的沙尘?这是诗人想象之辞,也暗含了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的担忧之情。

颈联:“旷野麦苗才尺许,只见风来不见雨。”这两句写风卷起漫天沙尘之后,旷野上只剩下稀疏的草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几丛小草顽强地生长在风沙中,可见这场大风是多么凶猛啊!这两句以动衬静,写出了风的威力之大。

尾联:“雨师风伯不相能,彼苍高高奈何汝。”这两句写大风与暴雨互不相容。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风雨雷电的威猛和不可一世的气势。

这首诗是岑参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大漠中风卷尘沙、天地混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变幻莫测的感慨以及壮阔气势的赞美之情。

诗歌赏析:

此诗前两联写大漠中强风肆虐的情景。“黄沙障天天半昏,炮头风急万马奔”,首联先声夺人地描绘出一幅天昏地暗、狂风怒吼的大漠行军图景,表现了诗人对恶劣天气的强烈感受和对将士们艰苦行军的关切。“何人去塞土囊口,天与河流一色浑”,第二联紧承首联之意,写风沙弥漫至塞外河源,将河水染成黄色,使江河变得浑浊不清。这两句既是实写,又含有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风沙肆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也暗含着对战争带来灾难的忧虑。“旷野麦苗才尺许,只见风来不见雨”,第三联则由前二联所描写的场面过渡而来。风吹扬起的尘土遮住了天空,使得连田野上的麦苗都只有尺把长;然而,风过境迁,却不见雨水降临。这一联看似写景,实际上也是对前二联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狂风肆虐之下,大地上的一切都失去了生机,只有风在肆虐。这一句既承接首联“炮头风急万马奔”而来,又承接颈联“只见风来不见雨”而来,同时又有独立自足之妙。

尾联:“雨师风伯不相能,彼苍高高奈何汝!”尾联写诗人对自然界风云雷电的威势的赞叹。“雨师风伯不相能”,“彼苍高高奈何汝”,这是对自然现象变幻莫测的感慨和对风雨雷电不可一世的气势的赞美。

此诗前两联写大漠中风卷尘沙、天地混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变幻莫测的感慨以及壮阔气势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