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佳气郁匆匆,鳌戴三山奠九重。
香动衮龙金沆瀣,露承仙掌玉芙蓉。
旌旂晓出严千骑,车驾时巡幸六龙。
若问唐尧今主是,黎民于变乐时雍。

【注释】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在山东省。

佳气——美好的气息。

三山: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是用“三山”代指仙境。

奠(dìn)——奠定。

香——香气。

沆瀣(hàng xè)——甘美的露水。

仙掌——神话中的仙人所持的玉手杖,这里比喻皇帝的车驾。

旌旂(jīng qí)——军旗,这里指仪仗。

严千骑——整齐地排列着千名骑士。

六龙:古代天子所乘的六匹马,这里比喻皇帝的车驾。

时雍(yōng)——太平。

【赏析】

《北京偶成二首》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其中第二首描写了皇帝出行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不满和忧虑。全诗通过对皇帝出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民生凋敝的忧虑之情。

首句“蓬莱佳气郁匆匆”,诗人以“蓬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这里的“佳气”指的是皇帝身上的帝王之气,象征着皇权的威严。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对皇帝的赞美或敬畏之情,而是通过“匆匆”二字,传达了一种紧迫和急促的氛围。这可能是因为诗人感受到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感受到了皇权失去控制所带来的不安。

次句“鳌戴三山奠九重”,诗人用神话中的巨鳌来象征皇帝,将其形象描绘得威武而庄严。这里的“三山”是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象征着皇帝的权威与地位。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皇帝的赞美或崇敬之情,而是通过“奠”字的使用,暗示了皇帝的行为并不符合道德规范,需要受到质疑和谴责。这一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朝廷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第三句“香动衮龙金沆瀣”,“香”指的是皇帝身上散发出的香气,象征着皇权的尊严和威严;“衮龙”指的是皇帝所穿的龙袍,代表着皇帝的身份和地位。诗人将皇帝身上的香气与龙袍相联系,表达了对皇帝的尊重和敬畏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皇帝的赞赏或敬仰之情,而是通过“动”字的使用,暗示了皇帝的行为并不符合道德规范,需要受到质疑和谴责。这一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朝廷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第四句“露承仙掌玉芙蓉”,“露”指的是自然之美;“仙掌”指的是皇帝所持的手杖,象征着皇帝的地位和权力;“玉芙蓉”指的是荷花,代表着纯洁和高雅的品质。诗人将皇帝手中的荷花与露珠相联系,表达了对皇帝的尊重和敬意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皇帝的赞美或敬仰之情,而是通过“承”字的使用,暗示了皇帝的行为并不符合道德规范,需要受到质疑和谴责。这一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朝廷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第五句“旌旗晓出严千骑”,“旌旗”指的是旗帜和旗帜上的图案,代表着皇帝的军队和权威;“千骑”指的是千名骑士组成的军队,代表着皇帝的力量和威慑力。诗人将皇帝的军队和权威与清晨的景象相联系,表达了对皇帝的强大和威严的敬畏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皇帝的崇拜或敬佩之情,而是通过“晓出”二字的使用,暗示了皇帝的行为并不符合道德规范,需要受到质疑和谴责。这一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朝廷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第六句“车驾时巡幸六龙”,“车驾”指的是皇帝的车驾,代表着皇帝的行动和决策;“六龙”指的是皇家车辆上装饰着六条龙,代表着皇帝的尊贵和权威。诗人将皇帝的行动和决策与六条龙相联系,表达了对皇帝的行动和决策的尊敬和钦佩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皇帝的赞赏或敬仰之情,而是通过“时巡幸”三个字的使用,暗示了皇帝的行为并不符合道德规范,需要受到质疑和谴责。这一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朝廷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最后一句“若问唐尧今主是,黎民于变乐时雍”,诗人以历史典故“唐尧”为例,说明现在的皇帝并不符合道德规范,需要受到质疑和谴责。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政治腐败和民生凋敝的担忧之情。这一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朝廷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虑。整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出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朝廷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虑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