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移龙尾晋陵来,风卷波涛翠作堆。
高树恍疑为象管,薄云遥认作松煤。
春泉不洗千年垢,秋藓常封数尺台。
形胜眼前人未识,久藏榛莽待君开。
砚瓦墩,是周仲鸣为纪念他的朋友而制作的。
孰移龙尾晋陵来,风卷波涛翠作堆。
高树恍疑为象管,薄云遥认作松煤。
春泉不洗千年垢,秋藓常封数尺台。
形胜眼前人未识,久藏榛莽待君开。
注释:
孰移龙尾:把晋陵的美景移到砚瓦墩上。
风卷波涛:比喻砚瓦墩的景色宛如风卷波浪,层层叠叠。
高树恍疑:高耸的树木仿佛成了大象的腿,让人恍惚间以为是大象在行走。
薄云遥认:薄云在远处看像是松树的烟雾。
春泉不洗千年垢:春天的泉水不能洗净千年积累的污垢。
秋藓常封:秋天的苔藓经常覆盖着石碑。
形胜眼前人未识:砚瓦墩的美景使人难以辨认出来。
久藏榛莽:长时间被野草和树木遮挡。
待君开:等待着你的发现和欣赏。
赏析:
这首诗是周仲鸣为纪念他的朋友而创作的,砚瓦墩是他的朋友的故居所在地。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将砚瓦墩的优美景色呈现给读者。
首句“孰移龙尾晋陵来”表达了砚瓦墩的美丽如同龙尾一般,被搬到了晋陵,让这个地方变得更加美丽。这里的“谁移”指的是周仲鸣的朋友将砚瓦墩的风景带到晋陵,使得晋陵更加美丽。
第二句“风卷波涛翠作堆”则描绘了砚瓦墩的景色如同风卷波浪一般,层层叠叠,翠绿如山。这里的“风卷波涛”形象地描述了砚瓦墩的景色如同风卷波浪一般,层层叠叠,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第三句“高树恍疑为象管”则是通过比喻,将高大的树木比作大象的腿,让人恍惚间以为是大象在行走。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砚瓦墩的美景。
第四句“薄云遥认作松煤”则将远处的薄云比作松树的烟雾。这里的“松煤”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表示薄云在远处看像是松树的形状。这种描绘方式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砚瓦墩景色的进一步描绘。第五句“春泉不洗千年垢”表达了春天的泉水不能洗净千年积累的污垢。这里的“春泉”象征着砚瓦墩的清泉,而“千年垢”则表示砚瓦墩的美丽如同经历了千年的时间沉淀。
第六句“秋藓常封数尺台”则是通过描绘秋日里的苔藓,来表现砚瓦墩的静谧之美。这里的“秋藓”指的是秋天的苔藓,它们经常覆盖着石碑,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第七句“形胜眼前人未识”则是对砚瓦墩美景的赞美,表示这些美丽的景色虽然在眼前,但还没有被人认识和欣赏。这里的“形胜”可以理解为砚瓦墩的独特之处,而“人未识”则表示还有很多人尚未意识到这些美景的价值。
最后两句“久藏榛莽待君开”则是表达希望有人能够打开这扇门,来欣赏砚瓦墩的美景。这里的“榛莽”指的是长满荆棘和野草的地方,暗示着砚瓦墩被长期隐藏在草丛之中,等待着人们的发现。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砚瓦墩的独特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深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