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江波阔,惊心沙岸摧。
倚岩谁搆阁,断石自封苔。
水鸟随潮去,风帆逆浪来。
江山千古恨,尽付掌中杯。

【注释】:

游观音阁二首 其二:第一首诗的标题。

极目江波阔,惊心沙岸摧:放眼望,只见江水浩渺,无边无际;面对沙滩,心中不由得惊悸万分,因为沙滩在海浪的冲击下,已经变得十分险恶了。

倚岩谁搆阁,断石自封苔:站在岩石之上,看到那些被海浪冲刷得支离破碎的石头,它们竟然还能顽强地封住了长出的苔藓,这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水鸟随潮去,风帆逆浪来:随着潮水的涨落,水鸟们纷纷飞向远方;而风帆却迎着巨浪,逆流而上,勇往直前。这种对比,更凸显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江山千古恨,尽付掌中杯:面对着这美丽的江山,诗人不禁感叹: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啊!但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只留下这些美好的风景供我们欣赏。所以,所有的悲伤和遗憾都化为了掌中之酒,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诗人杨慎的《游观音阁》中的第二首,也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全诗以“江”为中心,通过对江水、沙滩、风帆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哲理思考等元素,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美感,又有思想深度。

诗人开篇便以“极目江波阔,惊心沙岸摧”两句,将读者带入了广阔的江海之中。这里的“江波阔”形象地描绘了江水浩渺、无边无际的场景,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无尽的江水翻滚奔腾的景象。而“惊心沙岸摧”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面对这片壮美景色时内心的震撼和感慨。这种通过视觉描绘引发情感共鸣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读者对江海之美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诗人在第三句中巧妙地运用了“谁构”一词,表达了对古代诗人创作才华的赞美之情。他借古讽今,将那些曾经在山水间留下足迹的文人墨客比作“谁构”,意在表达他们虽然已经离去,但他们留下的诗文却永远流传于世,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不仅使诗歌更具哲理性,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句中,诗人又以“断石自封苔”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这里的“断石”指的是被海浪冲刷过的奇形怪状的石头,而“自封苔”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石头上生长出的苔藓。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让诗人心生感慨,他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也让读者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一句中,诗人用“水鸟随潮去,风帆逆浪来”两句来结束全诗。这里的“水鸟”象征着自由自在、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而“风帆”则代表了勇敢面对困难、逆水行舟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的描述,表达了对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勇敢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生活的真谛。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让这首诗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

这首诗以“江”为中心,通过对江水、沙滩、风帆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哲理思考等元素,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美感,又有思想深度。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更是一篇蕴含着丰富哲理和人生智慧的散文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