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一飞电,夙志良堪羞。
末契何所托,尘编日遮眸。
窗得竹林幽,亭有荷池胜。
浅薄谅何为,于焉托馀命。
【注释】
流光:流星
飞电:闪电
尘编:指尘世的纷扰。
窗得竹林幽:窗外有竹林,很幽静。
亭有荷池胜:亭子旁有荷池,景色很优美。
于焉:何处;在这里。
【赏析】
《七月二十六日作》,是唐代文学家李颀的作品,全诗四联,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前两联主要写诗人在尘网中苦苦挣扎而不得解脱的苦闷;第三联写诗人在苦闷中的自我排解;后一联则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脱和旷达。
首联“流光一飞电,夙志良堪羞”,以流光喻时事,飞电喻世事,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流光”即流星,这里用来形容时光飞逝、光阴易逝,暗含诗人对自己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夙志”即早年的志愿和抱负,“良”字用得很好,既表示“实在”、真诚之意,又含有“美好”、值得追求之意。“堪羞”即值得羞愧,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而深感羞愧的心情。
第二联“末契何所托,尘编日遮眸”,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尘世中的挣扎和痛苦。“末契”即最终的契合,也就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何所托”即寄托在哪里呢?诗人感到迷茫和困惑。“尘编”是指世俗的书籍,“日遮眸”则形容这些世俗书籍遮住了自己的眼睛,阻碍了自己的视线和视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迷茫。
第三联“窗得竹林幽,亭有荷池胜”,描写了自己身处的环境。这里的“竹”象征着坚韧和毅力,“荷”代表着高洁和纯净。诗人通过这两个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宁静和安详。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外界纷扰的超脱和淡然。
最后一句“浅薄谅何为,于焉托馀命”则是一种哲理性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浅薄”指的是自己对世俗的看法和态度;“何为”则是在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于焉托馀命”则是在说,既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那么就将余下的生命托付给大自然吧。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得失的豁达和从容,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