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远峰青,梅花落洞庭。
何人吹入破,能使客愁醒。
鹤唳云门远,龙吟海气冥。
悲秋兼别恨,明月满山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其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注释:

注释与译文

  1. 寂寂远峰青(寂静的远山显得格外苍翠)
  • 寂静(安静、宁静)
  • 远峰(远处的山峰)
  • 青(形容词,形容颜色为绿色)
  1. 梅花落洞庭(梅花飘落在洞庭湖上)
  • 梅花(梅花)
  • 洞庭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1. 何人吹入破,能使客愁醒(是谁吹奏笛子将我的忧愁吹散?)
  • 何人(指代某人或某事)
  • 吹入破(笛声穿透了困境或障碍)
  • 使客愁醒(让客人的忧愁得以缓解)
  1. 鹤唳云门远,龙吟海气冥(鹤鸟的叫声从远方传来,龙的吟唱在海中回荡)
  • 鹤唳(鹤鸟的叫声)
  • 云门(地名,此处可能是指云雾缭绕的地方)
  • 龙吟(龙的声音)
  • 冥(深邃、广大)
  1. 悲秋兼别恨,明月满山亭(悲伤秋天和离别的哀愁,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山峰上的亭子)
  • 悲秋(悲伤秋天的到来)
  • 兼别恨(同时带有离别的哀愁)
  • 明月(明亮的月亮)
  • 满山亭(整个山峰都被明亮的月光照亮)

赏析

这首诗以“听笛”为主题,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的复杂情绪。首句描绘了远山的宁静与苍翠,为后文的笛声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诗句通过“鹤唳云门远”与“龙吟海气冥”两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与神秘,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广阔与深沉。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情感转向个人,“悲秋兼别恨,明月满山亭”两句表达了对秋天的感伤以及离别的哀愁。最后一句“明月满山亭”,更是将这种哀愁推向高潮,明月的明亮仿佛照亮了整个山亭,也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的情绪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