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消雨不恼黄昏,明发招邀出郭门。
十八里中花更好,两三人约酒先温。
水楼禅话交芦偈,野寺诗寻宿藓痕。
试与软红尘土客,清名持较果谁尊。
【注释】
茶庵招游西溪答之即坚其约次韵:茶庵主人邀请我游览西溪。
只消雨不恼黄昏,明发招邀出郭门:只要天气放晴,不会让黄昏时分的景色受到雨水影响。第二天一早,茶庵主会出来接我。
十八里中花更好,两三人约酒先温:在十八里的路程中,看到的风景比想象中的还要美丽。我们三个人约定先喝酒。
水楼禅话交芦偈,野寺诗寻宿藓痕:我们坐在水边的亭子里谈论禅理,寻找着野寺中留下的苔藓痕迹。
试与软红尘土客,清名持较果谁尊:我想和那些生活在红尘中的人一起喝酒,但最后决定保持自己的清高,看看到底谁是真正的胜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西泠印社结识了茶庵主人,并得到邀请去茶庵游玩。第二天一早,便告别茶庵主人,踏上西行的旅程。在离开时,诗人写下这首赠别诗。此诗写于作者赴杭任职前,表达了诗人与茶庵主人的友情及惜别之情。
首句“只消雨不恼黄昏”,写出了茶庵主人的一片好客之情。茶庵主人不仅以热情好客闻名于西湖地区,而且善于接待远来的客人。他常说:“只要不是下雨天,我就不怕黄昏。”可见茶庵主人待客之热情、周到。“明发招邀出郭门”,则表现了他对客人的盛情。
次句“十八里中花更好”,点出了这次出游的路线。诗人与茶庵主人相约十八里的路程,沿途风景如画,花团锦簇。这一句既交代了出游地点,又渲染了旅途风光的美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接下来两句“两三人约酒先温,水楼禅话交芦箔”,描写了两人在途中畅饮的情景。他们三人约定先喝上几杯美酒再继续前行。他们在行船上边饮酒边聊天,不时发出欢声笑语。他们乘坐的是一艘大船,船舱内装饰豪华,四周悬挂着精美的帷幔。船舱内的陈设十分讲究,有精美的家具和各种器物。在船上,他们可以尽情享受美食佳肴。船舱外的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远处,山峦叠嶂,苍翠欲滴。
第三句“水楼禅话交芦箔”,“水楼”指船上的楼阁。“芦箔”指船上用芦苇编织成的帘幕。在这里,“水楼”和“芦箔”都是用来遮挡风雨的地方。在船上的楼阁里,他们一边品着茶,一边聊着禅理。他们讨论着禅宗的道理和禅宗的修行方法。这些话题涉及到许多深奥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真谛。同时,这也是他们在旅途中的一种放松方式,可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困苦。
第四句“野寺诗寻宿藓痕”,“野寺”指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寺庙。“宿藓痕”指寺庙墙壁上的苔藓痕迹。在这里,“野寺”和“宿藓痕”都是用来表现寺庙的古朴和幽静。在寺庙里,他们一边品茗,一边吟诵着诗歌。这些诗句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为旅途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第五句“试与软红尘客,清名持较谁尊”,表达了诗人想要保持清高的心态,不愿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这里的“软红尘客”指的是那些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他们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而诗人则选择了一条更加清高的道路。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名誉地位。他希望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和高尚,不被外界所干扰和污染。
第六句“试与软红尘客,清名持较谁尊”,则是诗人对自身品格的自信与自豪。他认为自己的清白之身和高尚品德是值得尊重的,不需要向世俗之人那样去追求名利和地位。他愿意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仰,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
第七句“试与软红尘客,清名持较谁尊”,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望和信心。他相信自己能够保持清白之身,不被世俗所污染。他也相信未来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人们都能够享受到真正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