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隆院里翠黏天,看竹曾传北宋年。
玉版禅赊烧笋客,金题赞乞散花仙。
窗帘大好辉千个,风月何烦买一钱。
登眺愿资双不借,最清凉处独高眠。

瑞隆院是北宋名相王安石的故居,王安石曾在此隐居。王安石号“东坡居士”,此诗即是苏轼为怀念这位先贤而作的。

诗意解读:

  1. “瑞隆院里翠黏天” —— 瑞隆院位于山中,四周被翠竹环绕,竹林茂密到似乎连天空都被遮住了。
  2. “看竹曾传北宋年” —— 这是在回忆自己曾在瑞隆院隐居时的情景。
  3. “玉版禅赊烧笋客” —— 玉版指瑞隆院的屋瓦,这里借以形容竹木茂盛。烧笋客可能指的是那些在春天来临时,去山中寻找鲜嫩笋子的人。
  4. “金题赞乞散花仙” —— “金题”可能是指寺庙或园林中的石碑上刻有诗文,“赞乞散花仙”则是一种对仙人的描述。
  5. “窗帘大好辉千个,风月何烦买一钱” —— 这里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窗户外的景色如此美丽,以至于不需要购买门票进入观赏。
  6. “登眺愿资双不借,最清凉处独高眠” —— 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样清新宁静的环境中,能够尽情地欣赏风景,忘却世间烦恼。

译文:
瑞隆院的竹林覆盖着天空,仿佛连天都变成了绿色。我曾经在这片山林中隐居,那时的生活与北宋时代相似。我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诗句,赞美那些如仙子般的人。这里的窗户外风景如此美妙,无需门票也能自由欣赏。我希望能在这样的地方高枕无忧地休息,远离尘世喧嚣。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瑞隆院的深深怀念和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人用“翠黏天”、“玉版禅赊烧笋客”等词汇,将瑞隆院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而“登眺愿资双不借,最清凉处独高眠”这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美好环境的向往,希望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整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赏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