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气操戈向帝闉,独惭大义灭宗亲。
当时百口援谁托,处仲何心杀伯仁。
读王谢传十二首其十二
牛焘
同气操戈向帝闱,独惭大义灭宗亲。当时百口援谁托?处仲何心杀伯仁。
注释
- 牛焘:清代诗人,字涵万,丽江人,拔贡生,历任镇沅、安宁、邓川、罗平教官,有《寄秋轩稿》。家饶于赀而标寄萧然,蓄一雷氏琴,自谱新曲被之弦轸,同时马之龙能吹铁笛,郡中有“牛琴 马 笛”之目。咸、同之乱,焘避之山洞中,抱琴而死。剑川赵藩辑其诗七十余首刊入《丽郡诗征》中。
- 同气:指与自己血缘相同或血统相同的人。
- 操戈:持武器,此处指持刀。
- 向帝闱:朝拜皇宫,闱指宫门。
- 大义灭宗亲:为了维护正义,不因亲属关系而放过犯罪的人。
- 处仲: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荀息,因曾助晋文公攻灭虞国,后人尊称他为“先虞后夏”。
- 伯仁:即伯仁叔齐(公元前679年-前651年),春秋时鲁国人, 孔子弟子。
译文
同辈之人手握利刃指向皇帝居住的宫殿,却因愧疚感无法下手杀害自己的家族成员。在那时,如果真有需要帮助的人,谁会站出来支持我呢?荀息为何要杀死伯仁啊!
赏析
此诗是牛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正义和道德的坚持。他通过对比古代两位贤者的事迹,表达了对荀息行为的不解和批判。诗中的“同气”一词,既强调了作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血缘联系,也表达了一种道德上的自责。诗中引用荀息的故事,意在讽刺那些因为私情而放弃正义的行为。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忠诚、正直和道德的深刻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