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澹能教物自轻,永嘉山色足怡情。
如何自诩先成佛,身世无缘托四明。

【注释】:

  1. 虑澹能教物自轻:《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中,“澹”指淡泊。王弼注:“澹者,无为也。欲令物各得其和以自澹然。”《庄子·秋水》:“吾闻道在屎溺。”郭象注:“道不系乎有形,故寄于无形,非寄于臭腐也。”《列子·黄帝篇》:尧让天下于许由,曰:“子何以报我?”由曰:“臣闻明主不羞匹夫,故遂举而加诸上位。”《列子·杨朱篇》,杨朱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耳。”
  2. 永嘉山色足怡情:《尚书·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乃后乃元;皇览揆三正,惟天为大,惟帝为贤。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悠哉邈矣!上帝板板,下民卒瘅,世远莫见,延年不显。夏后氏兴,降下民,或土或随……舜何人也?我有何罪?独不得推择?故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又尝使燕人卢生、韩众等求羡门、广成子修炼去仙之说。于是始皇乃除车道,起桥相对,柱立车上,自驰以窥方术士祠官及太史蒙恬之属,皆令跪而拜。虽不合其意,然皆默然而俱。回车而还至沙丘宫高阁处所。”
  3. 如何自诩先成佛:晋张华《博物志》卷二《释论》:“释迦牟尼,周穆王时,西度流沙,经百有余国,至于裸国;国人裸而不衣,舍于林野,饥则食叶,渴则饮水,死则卧林中,自然而死,更无异也。王问其国老曰:‘此国有圣人乎?’国老对曰:‘是矣。’王即迎之以礼,作佛形,因号之曰‘佛陀’。”
  4. 身世无缘托四明: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畜一狗名千岁……每与诸人樗蒱饮酒,必奕一枚以为赌。故当时谚曰:‘顾长康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画来抒发感慨,抒发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和苦闷。首联写诗人面对一幅描绘永嘉山水的图画,感到心旷神怡,豁然开朗,觉得万物都显得那样地轻松自在。第二句写诗人对名利看得很淡薄,认为只要自己心性清静淡泊,就能把万物化轻。第三联写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已达到了“先成佛”的境界,但自己的一生却与佛教中的“四明”无缘。尾联写诗人感叹自己身世飘零,无处寄托,只好寄身于山林之中。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看得很淡薄,认为只要自己心性清静淡泊就能把万物化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仕途不顺,壮志未酬的人生境遇,以及对佛教教义的认同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