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未久复疮痍,大厦已无一木支。
突厥思倾唐社稷,匈奴欲紊汉官仪。
空闻黄阁承三旨,屡见乌台奏四其。
二百年来恩泽尽,牛毛法令乱如丝。
【注释】
- 升平未久复疮痍:升平,太平。疮痍,创伤,比喻国家的动乱。
- 大厦已无一木支:大厦,指国家。已无一木支,意思是国家已经没有了支柱。
- 突厥思倾唐社稷:突厥,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倾,颠覆、推翻。唐,唐朝。社稷,指国家或政权。
- 匈奴欲紊汉官仪:匈奴,古代北方的民族。紊,扰乱、破坏。汉官仪,汉代的官制和礼仪。
- 空闻黄阁承三旨:黄阁,指朝廷。黄阁承三旨,意思是在朝廷中听到皇帝下达了三条指令。
- 乌台奏四其:乌台,古代的一种官职。奏四其,指向皇帝上奏四条意见。
- 二百年来恩泽尽:二百年,指从唐朝到宋朝的两百年。恩泽,恩惠和赏赐。尽,用完、枯竭。
- 牛毛法令乱如丝:牛毛,形容数量多。法令,指国家的规章制度。乱如丝,比喻法令混乱,像一团乱线一样难以理顺。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朝廷政策的不满。全诗通过对比唐朝与宋朝的政治状况,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
首句“升平未久复疮痍”,表达了国家虽然暂时太平,但内部却已经遭受创伤。这里的“疮痍”既指国家内部的战乱,也暗指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第二句“大厦已无一木支”,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已经失去了支撑的力量。“大厦”比喻国家,“一木支”则是指国家内部还有一支力量可以依赖。这里暗示了朝廷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句“突厥思倾唐社稷”,描述了外族对中原的威胁。“倾”字在这里有颠覆、推翻的意思,表明外族正试图颠覆唐朝的统治。
第四句“匈奴欲紊汉官仪”,则是说匈奴也在破坏汉朝的制度和秩序。这里的“紊”字也有扰乱、破坏的意思。
第五句“空闻黄阁承三旨”,反映了朝廷中的官员们虽然表面上遵循皇帝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执行。
第六句“乌台奏四其”,指的是御史台官员向皇帝上奏四条意见,但皇帝却不予理会。这反映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最后一句“二百年来恩泽尽,牛毛法令乱如丝”,总结了整个宋朝的历史。这里的“恩泽”指的是皇帝给予人民的恩惠和赏赐,而“牛毛法令”则是指繁杂且混乱的法令制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失望和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和政治现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朝廷政策的不满。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反思,也展现了他深刻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