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井蛙拘一经,抵掌喜听谭洞庭。苍梧帝子不可遇,何年看遍君山青。
岳阳楼上溯张李,妙句惊人一篇耳。沉吟更读《离骚》经,千古流传傥如此。
我闻斑竹犹昔时,湖光皱绿澄玻璃。八百里中淼浸月,月影倒空楼阁奇。
长堤偃虹天低处,大江东过武昌去。曹公洲前常朗吟,铜鼓雷文为谁铸。
木叶飘下秋波心,船樯鸦尾衔烟岑。鱼龙夜静布帆落,鸿雁霜寒湘水深。
人生百年祇过客,越浦吴山尽陈迹。借问荆关堪卧游,生绡许拂三百尺。
九疑峰峻那须论,云梦迷离当气吞。眼中历历谁落笔,更吹铁笛开芳樽。
【注释】
客:指诗人的朋友。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井蛙:井底之蛙,比喻目光短浅的人。张李:指唐代著名诗人张说、李白天宝年间曾登岳阳楼题诗,后成为美谈。苍梧帝子:传说中舜南巡时,死在苍梧的九疑山,葬于九嶷山上,后人称之为帝子。看遍君山青:指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何人解垂弧”句,意谓谁能理解我的意思呢?《离骚》经:《诗经·离骚》是屈原的杰作之一。妙句惊人一篇耳:形容文章精彩绝伦。沉吟:沉思。犹:还。昔时:过去的时候。斑竹:斑竹,一种竹子,因斑痕如文彩而得名。湖光皱玻璃:洞庭湖上月光如水银,波纹荡漾。八百里:指洞庭湖面积广阔,纵横八百里,故称“八百里”。淼浸月:洞庭湖水波浩渺如镜,映照着皎洁的月亮。倒空楼阁奇:形容洞庭湖中楼台倒影在水中的景象奇特瑰丽。长堤:指洞庭湖南岸的一条堤。偃虹:指堤上的大堤像彩虹一样卧在那里。天低:指天空与大地相接。曹公洲:指位于长沙西北的岳麓山,为三国时魏将曹操所建。朗吟:高声吟咏。铜鼓雷文:用铜鼓和雷声来歌颂功德,比喻颂扬功德的话。生绡:细丝织成的绸子,这里指写诗用的白绢。荆关:荆州和关中的门户。堪卧游:可以躺下来游览。生绡许拂三百尺:意思是请允许我在生绡上挥笔书写三百尺长的作品。九疑峰峻那须论:九疑山高耸入云,不必再说什么了。云梦迷离当气吞:意思是洞庭湖云雾缭绕,迷迷蒙蒙,气势磅礴。眼中历历谁落笔:意谓眼前所见景色如此奇妙,不知是谁能够把它写得淋漓尽致。更吹铁笛开芳樽:更吹起铁笛来开启酒杯中的芬芳美酒。
【赏析】
此词作于元和六年(811),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秋末冬初,作者自江陵回长安途中路过洞庭湖畔。当时作者已由进士出身的秘书省校书郎擢升为左拾遗。此词就是作者途经洞庭湖时写的一首七绝,以抒发自己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后四句写洞庭湖的幽深之美。首联“我生井蛙拘一经,抵掌喜听谭洞庭”,作者自称生活在井底青蛙般的狭窄天地里,只能从书本上知道一些知识,现在有幸听到人们谈论壮丽的洞庭湖,心中无比兴奋。颔联写诗人登上洞庭湖的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感叹自己不能见到传说中的帝子舜帝南巡时死在苍梧的九疑山,而只能在梦中看到他。颈联写诗人漫步在洞庭湖畔,欣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只见洞庭湖上月光洒下,波纹荡漾,湖中的楼台倒影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尾联借景抒怀,诗人想到人生百年如过客一般,只有到了秋天的九月,才能在洞庭湖畔欣赏到美丽的秋景。尾联“借问荆关堪卧游,生绡许拂三百尺”,表达了自己想要找个地方躺下来休息一下的愿望,同时表示自己愿意在这块生绡上写三百字的文章。尾联最后一句“九疑峰峻那须论,云梦迷离当气吞”,表达了诗人对于洞庭湖的壮阔美景的赞叹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词意境开阔,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