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氏前生此松,栋材未入唐尧宫。
孙枝早受大夫爵,祖干自匿高人踪。
太古甲子不记忆,曾见十二山初封。
松高一层一千尺,五层已跨山尖峰。
七层拔起势不歇,再长将与天门通。
倒身不瞰根托地,半截纯积烟重重。
仙真来斸茯苓白,鬼物时守虎魄红。
雨夜辄化老龙去,游戏飞到东海东。
归来天晓鳞甲湿,尚带海气青冥蒙。
东丹王子藏书日,盘桓几度闲支筇。
耶律相公吟诗处,歌声定杂寒涛中。
医闾万古不改色,古人可惜今难逢。
我今来此喜相值,见所未见惊双瞳。
愿携枕簟卧朝夕,消受谡谡清凉风。
从赤松游意已足,何必十八为三公。
【诗句】
盘古氏前生此松,栋材未入唐尧宫。
孙枝早受大夫爵,祖干自匿高人踪。
太古甲子不记忆,曾见十二山初封。
松高一层一千尺,五层已跨山尖峰。
七层拔起势不歇,再长将与天门通。
倒身不瞰根托地,半截纯积烟重重。
仙真来斸茯苓白,鬼物时守虎魄红。
雨夜辄化老龙去,游戏飞到东海东。
归来天晓鳞甲湿,尚带海气青冥蒙。
东丹王子藏书日,盘桓几度闲支筇。
耶律相公吟诗处,歌声定杂寒涛中。
医闾万古不改色,古人可惜今难逢。
我今来此喜相值,见所未见惊双瞳。
愿携枕簟卧朝夕,消受谡谡清凉风。
从赤松游意已足,何必十八为三公。
【译文】
盘古氏之前就种下了这棵松树,树干还未被送到唐尧的宫殿去。它的子孙早早就接受了大夫的封爵,但祖父却独自隐居在高人踪迹的地方。它生长在太古代的甲子年,那时人们已经不记得它了,只记得十二座山脉刚刚被划分出来的时候。松树高达一千尺,五层已经能超过山峰之巅。七层拔地而起永不停息,再向上生长将会和天际连在一起。松树倒伏着,并不俯瞰大地,只是一半的树干积聚了厚厚的烟雾。神仙真的来了,采挖茯苓白;妖怪也时常守护着,虎魄红。雨夜,它会化作一条老龙离去,在东海东边游戏。清晨归来时,它的鳞甲都沾满了雨水,仍然带有海的气息,显得朦胧而神秘。当年东丹王收藏书籍的日子,它曾经盘桓多次。耶律相公吟诗的地方,他的歌声一定混杂在那寒冷的波浪声中。这株松树历经万年依旧保持着不变的神色,古人真是可惜现在很难遇到这样的东西了。我现在来到这里非常高兴能够见到你,看到你所见过的景象让我震惊不已。我愿意带上枕头和竹席在这里日夜休息,享受那阵阵凉爽的清风。我已经满足了从赤松那里学习的愿望,又何必去做那个十八代的三公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棵千年古松,其历史久远,生命力顽强,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傲立不倒。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赋予了松树以人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具有了灵性。整首诗歌充满了对古松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文化传承的深深敬畏。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松树,诗人感叹古人难得一见的珍稀之物,如今却能在自己眼前见到,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文化传承的珍视和尊重,以及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手法,如将松树比作“栋材未入唐尧宫”“孙枝早受大夫爵”等,这些描述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松树之下,感受到它的坚韧和伟岸。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夸张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如将松树比作“倒身不瞰根托地”“仙真来斸茯苓白”“鬼物时守虎魄红”等,这些描述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松树的形象更加鲜活灵动。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光影效果,如“半截纯积烟重重”中的烟雾缭绕、“青冥蒙”中的青蓝色调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达,也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