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渺然去,陆来乃舟归。此行非揽胜,清节怀采薇。
颇闻潭中景,印月生清辉。何不乘夜游?酌酒临苔矶。
山高秋月小,松露凉琴徽。此时发浩唱,独鹤秋空飞。
秋空苦积阴,此境安可希!姑留不尽意,后会良非稀。
长歌归去来,菊香秋满衣。孤棹出潭口,寒碧山四围。
城笳吹暮云,东峰下斜晖。
【解析】
“重九日游长潭六首”是一组五言律诗,内容是写重阳节时作者在长潭游览的情景。重阳即重九,为一年中秋季最盛大的节日,民间有登高望远、插茱萸等习俗。此诗作于重阳节。
(1)
流水渺然去,陆来乃舟归。(注释:水波浩渺地流走了;从陆地上乘船返回来。)
译文:水面上水波浩渺地流走,我乘着船从陆地上归来。
赏析:此联写诗人在湖上泛舟,由水上而陆上,写出游踪。“渺然”,形容水流浩渺,浩渺指水势浩瀚无边的样子。“乃舟归”,指从水上回来,这里含有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陆”,指陆地。这句意思是说,水波浩渺地流走了,我从陆地上乘船归来。一个“乃”字,把行船和上岸两个动作联系起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湖上泛舟,由水上而陆上,写出了游踪。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在欣赏自然风光时的愉悦心情。
(2)
此行非揽胜,清节怀采薇。(注释:“此行”,此行旅人之意。“采薇”,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传说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他们采野菜而食,故称。)
译文:此次出游并不是为了游览名胜,而是怀有高尚的志向,思念伯夷、叔齐的节操。
赏析:“此行”,此行旅人之意。“清节”,高尚的节操。《诗经》中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说的就是这种思想。“怀”是思念、怀念的意思,此处表达诗人对古代隐逸者的敬仰之情。伯夷、叔齐是春秋时期的两位隐者,他们不食周粟,宁肯饿死而不做官,表现出高尚的节操,成为后世人们景仰的楷模。“采薇”,语出《诗经•小雅•采薇》,传说伯夷、叔齐因不愿接受周武王的分封,逃到首阳山隐居,采薇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中。后用为典故表示坚贞不屈或隐居不仕的情态。
(3)
颇闻潭中景,印月生清辉。(注释:听说潭中有风景,月亮倒映在潭水中,显得格外明亮。)
译文:听说长潭中有许多风景,月光倒影在潭水中,显得特别明亮,美丽动人。
赏析:这两句是描写长潭美景的诗句,以“印月生清辉”来比喻潭中之景的幽美动人。“印月”,指月亮倒映在水底。“生”,形容词后缀,有“发亮、发光”之意。“清辉”,明亮的光辉。这两句是写景的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绘潭中景色之美。
(4)
何不乘夜游?酌酒临潭矶?(注释:为何不趁着夜晚去游玩?在潭边摆酒席。)
译文:为什么不趁着夜晚游玩?在潭边的岩石上摆酒席。
赏析:本句写诗人想要趁夜晚游玩的愿望。“何”,为什么。“乘”,利用、趁。“夜游”,指夜间外出游玩。“酌酒”,指斟酒。“临潭矶”,指站在岩石上。这句意思是说,为何不趁着夜晚游玩?在潭边的岩石上摆酒席呢。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渴望夜晚外出游玩的愿望。
(5)
山高秋月小,松露凉琴徽。(注释:山很高,秋天的月色显得小了;松树枝头的露珠使琴弦上的徽音变得清冷。)
译文:山上树木丛生,秋月显得更小了,松树上的露珠使琴弦上的徽音变得清冷。
赏析:本句写诗人看到山上的树木丛生、秋月变小的景象。诗人以“山高”“秋月小”“松露凉”来形容山中的环境以及松树的枝叶。“徽”,古代的一种乐器名,这里指琴徽。“凉”在这里形容琴音的清冷,也可以理解为松露的清冷。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生动地描述了秋夜山林的美丽景色。
(6)
此时发浩唱,独鹤秋空飞。(注释:这时候我高声吟咏起浩大的歌声,一只孤独的白鹤在秋天的天空飞翔。)
译文:这时候我高声吟咏起浩大的歌声,一只孤独的白鹤在秋天的天空飞翔。
赏析:本句描述诗人独自在秋空中吟咏歌唱的场景,并想象出一只白鹤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这两句诗将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
(7)
秋空苦积阴,此境安可希!姑留不尽意,后会良非稀。(注释:秋空里愁云缭绕,这样美好的境界实在难得!暂且留着不尽的心意,后会有期的机会很少。)
译文:秋空里愁云缭绕,这样美好的境界实在难得!暂且留着不尽的心意,后会有期的机会很少。
赏析:这是一首感兴之作,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诗人以“悲秋”为题,感慨秋空里愁云缭绕,这样美好的境界实在难得!姑且留下不尽的心意,后会有期的机会很少。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与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