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从江右返,正当秋雁分。几时离却鄱阳水,衣裘尚带匡山云。
我闻匡山天下绝,飞泉百丈吹琼雪。香炉五老没层云,影入波涛峰势折。
闻有陆羽井,又有远公台。李白读书心所好,至今魂魄应常来。
我曾东入吴,扬帆下西浙。杨子太湖水,满眼吴山北固皆丘垤。
十载匡庐幽梦结,西江血满鄱湖热。兵戈遥隔子猷船,汝若曾登可细说。

匡庐吟问李饶州志清

汝从江右返,正当秋雁分。几时离却鄱阳水,衣裘尚带匡山云。

译文:你从江西回来,正好是秋天,雁阵排开如画。什么时候才能离开鄱阳湖水呢?你的衣衫上还带着匡山的云雾。

注释:江右:指江西省。汝从江右返:指你从江西回来。正:正是、正当。秋雁分:秋天的大雁南飞,成群结队地排列着,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几时离:什么时候才能离开。离却鄱阳水:即“离却鄱阳湖”。衣裘:衣服。带:带有。匡山云:指庐山的云雾。匡庐:庐山的别称。

匡山天下绝,飞泉百丈喷琼雪。香炉五老没层云,影入波涛峰势折。

译文:庐山天下无双,瀑布如百丈飞泉,喷出如玉的雪花。香炉峰上有五座山峰隐藏在厚厚的云雾之中,影子倒映在波浪中,山峰的形状弯曲。

注释:匡山天下绝:意思是庐山天下第一。飞泉百丈喷琼雪:百丈高的瀑布如玉的雪花一样飘落下来。琼雪:白色的雪花。香炉:庐山的五个山峰,因形似香炉而得名。没:隐藏。层云:浓密的云层。影入波涛峰势折:山峰的影子倒映在波浪之中,山峰的形状弯曲。

闻有陆羽井,又有远公台。李白读书心所好,至今魂魄应常来。

译文:听说庐山有陆羽的井和远公的台,李白读书喜欢这里,到现在他的精神还在庐山徘徊。

注释:闻有:听见过。陆羽井:陆羽的井,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大师,曾隐居在庐山的莲花洞下种茶。远公台:远公台,即东林寺的古塔,相传是晋末僧人慧远法师所建。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伟大的浪漫主义精神。读书:读诗。心所好:喜爱的地方。魂魄:人的神气或精神,这里比喻精神永远留在庐山。

我曾东入吴,扬帆下西浙。杨子太湖春浪生,满眼吴山北固皆丘垤。

译文:我曾经到东方去,乘船向西到达浙江。杨子的太湖上春天的波澜起伏,眼前的吴越山都是丘陵上的小土堆。

注释:东入吴:向东进入吴国,这里泛指南方。扬帆:扬帆启航。下西浙:下船到了浙江。杨子:今江苏无锡县。太湖:中国第三大湖,位于江苏省南部。春浪生:春季的波浪起伏不停。满眼:到处都是。吴山:指今天的苏州一带的山。北固:北边的山,这里指今天的镇江一带的山。丘垤:小土山。

十载匡庐幽梦结,西江血满鄱湖热。兵戈遥隔子猷船,汝若曾登可细说。

译文:十年来我与匡庐结下了深深的思念之梦,西江的湖水都被鲜血染红了。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你如果曾经登上庐山,可以慢慢地诉说。

注释:十载:十年。匡庐幽梦结:指作者十年来一直怀念着庐山的幽静美景。西江:指鄱阳湖。兵戈:战争的武器。子猷船:传说晋朝人张岱曾在庐山游玩时看到一只小船,船上的人叫子猷,他问是谁,那人说:“我是张岱。”于是便驾舟而去,张岱感叹自己的年华已逝。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冬,当时元军正在围攻朱元璋驻军安徽和州(今安徽和县)的采石营,朱元璋命徐达率军渡江迎战。此诗是作者在战乱之际,对匡庐的怀念之情。

首句“汝从江右返”,点明诗人从江西返回,此时正是深秋时节。诗人以“正”字领起,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次句写归途中所见之景,正值秋雁南归之时,诗人目击这一景象,不禁感慨万千。三、四句则进一步描写匡庐之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匡庐的热爱之情。

中间两联则是诗人对匡庐美景的描写和赞美之词。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庐山以其独特的山水之美而闻名于世,其山高耸入云霄,云雾缭绕;泉水奔腾不息,如玉珠般晶莹剔透;香炉峰巍峨屹立于云雾之中;远公台矗立于波涛之上,犹如一柄利剑直刺苍穹。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展现了庐山的自然景观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匡庐这片净土的喜爱之情。

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匡庐深深的眷恋之情。诗人回忆了自己十年前曾游历匡庐的情景,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之年,但仍心系匡庐。诗人用“十载幽梦结”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匡庐这片净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匡庐美好景色的无尽遐想和向往。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描写匡庐的美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心。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