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叶亭边落叶寒,纷纷送客山长安。
重来我只常资进,晚达君犹本分官。
未敢便为徵士老,不妨仍作布衣看。
风流毕竟推前辈,早向云霄刷羽翰。
尺五城南集众仙,欢场一散逐风烟。
多生那得离文字,后死何容卸仔肩。
醉后吟声惊户外,雨余山色入窗前。
八人尚有三人在,似得天怜亦自怜。
【注释】
接叶亭: 在杭州西湖孤山。亭边多古木修竹。
落叶寒:秋风萧瑟,满地落叶,使人感觉寒冷。
山长安:诗人自指,即作者自己。
重来:再次来到。
常资: 常常得到。
晚达:晚年得志。本分: 职责。
徵士:古代的隐士。老:年老。
云霄:云中。
尺五: 《晋书》载:顾恺之善画人像,为建武将军殷仲堪画肖像,画成后,恺之请仲堪三日,仲堪三日不食。后仲堪问其故,恺之答曰:“以画对不?”“云:‘未睹丰神。’”后遂以“云间三友图”为题赠人。此处借指画。
城南集众仙:诗人与友人聚会于城南。
欢场:欢乐的场所。一散:一会后散去。逐风烟:随风四散而去。
多生: 许多生灵。离文字: 脱离尘世。脱仔肩: 放下重担。
醉后吟声惊户外: 酒醉之后,吟咏之声惊动了外面的行人。
雨余: 雨过后。山色: 青山的颜色。入窗前: 映入了窗前。
八人: 共八人。三人: 其中三人还在,其余五人已逝。
天怜: 上天怜惜、保佑。亦自怜: 也为自己感到怜惜。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酬答的对象是“同地山少宰小集山斋”的诗友。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月朔日(12月20),此时诗人已五十四岁,而同地山少宰(即张浚)则已六十岁。这首诗是张浚邀集同地山少宰的几位友人到山斋相聚并一起赋诗唱和之作。张浚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抗金名将;同地山少宰则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因此,此次相聚,实为一次高雅的文学沙龙活动。诗中既有对友人的赞美、颂扬,又有对时政的不满和感慨;既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第一联,描绘出一幅秋景图:树叶已经枯落,萧瑟凄凉。“落叶寒”,点明时节为深秋,更衬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山长安”,诗人自指,即作者自己。“重来我只常资进, 晚达君犹本分官。”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我多次回来,但总是受到提拔,而我这位友人却始终没有升迁过,只是担任了一个本分的官职。“常资”是经常得到的意思。“资”在这里有依赖、依靠的意思。
第二联,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与期望。“未敢便为徵士老, 不妨仍作布衣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还没有成为一位隐士,不要害怕,仍然可以做一个平民百姓。“徵士”是指隐居山林的贤士。“老”是年老的意思。“便为”、“不敢”都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征士”二字,表明了诗人对这位友人的期望:希望你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早日实现人生价值,飞黄腾达。
第三联,诗人对友人的生活道路进行了评价。“风流毕竟推前辈, 早向云霄刷羽翰。”意思是说,真正的文采风流还是应该推崇前辈们,他们很早就已经在官场上取得了成就,现在也应该乘着年轻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早日进入仕途,飞黄腾达。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不仅赞扬了友人的才华和抱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之情。
第四联,诗人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尺五城南集众仙, 欢场一散逐风烟。”意思是说,我们这次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共同欣赏山水之美。然而,当我们一起欢聚的时候,很快就要各奔东西,就像一阵风一样消失无踪。“尺五”,即尺五山,在今浙江江山县境内,这里代指杭州一带的山水风光。“城”是城中,“场”是游乐的场所。“集众仙”,指聚集了许多文人墨客。“欢场一散”,指聚会结束后,大家各自离去。“逐风烟”,指离开后各自飘散而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
第五联,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愿望。“多生那得离文字, 后死何容卸仔肩。”意思是说,我们这一生能够脱离文字的束缚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而如果我们死后还能留下点什么的话,那么卸下身上的包袱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里的“文字”指的是世俗之事,即功名利禄等世俗的东西。“仔肩”是指肩上的责任,引申为负担。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语来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醉后吟声惊户外,”意思是说,在醉酒之后,我的吟诵之声竟然惊动了周围的行人。“雨余:”意思是说,雨水过后的景色格外美丽迷人。“山色”,指青山的颜色,也就是雨后的山景。“入窗前”中的“入”字用得很巧妙,它不仅表示了景物进入了诗人的视野,而且还传达了一种亲近的感觉。这里的“窗前”,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居所。“八人尚有三人在, 似得天怜亦自怜。”意思是说,在这八人之中,还有三个人依然健在,这足以证明我们的友情是多么的深厚。而我们自己也能从这种友情中得到一些安慰和快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和朋友们的珍惜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