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冲雪出潼关,归路重看势险艰。
岳色迥临青嶂外,黄河直下白云间。
曾闻司马婴城哭,谁救中原战血殷。
揽辔时当烽燧息,村烟社鼓破愁颜。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意,并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首联“昔年冲雪出潼关,归路重看势险艰”,诗人回忆自己当年冲破风雪从潼关出发,回到家乡时,看到那险要崎岖的山道。“昔年”二字表明时间久远,突出了潼关险阻的地势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愁。诗人通过“昔年”“冲雪”等词语,渲染了一种艰难险阻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蓄足了势。
颔联“岳色迥临青嶂外,黄河直下白云间”,诗人放眼远望,只见那巍峨的华山远远地横亘在青色的山峰之上,一条宽阔的黄河像一条巨龙般从云间滚滚流过。这一联描写了潼关的自然风光,表现了潼关一带山高水长、峰峦叠嶂的景象。
颈联“曾闻司马婴城哭,谁救中原战血殷”,诗人想起当年西晋大臣司马睿在危难之时,为了保护百姓而放弃建康,率军逃往江南。诗人在这里运用历史典故,表达出了对国家危难之际,有人挺身而出拯救百姓的深深敬意。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身处乱离之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尾联“揽辔时当烽燧息,村烟社鼓破愁颜”,诗人此时手握缰绳,看着四周一片安宁的景象,想到战乱平息,烽燧熄灭,不禁感到一阵欣慰。而周围的村庄中传来阵阵炊烟和社鼓声,又让人心情舒畅,忧愁消散。尾联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在国家动乱、社会危机的时刻依然关注民生疾苦,期盼和平安定的心境。
【答案】
译文
昔日我冲破风雪从潼关出发,归家时看见山路险峻。
华山耸立在青翠的群山之外,黄河奔泻于白云之间。
当年西晋司马睿在危难时刻,舍建康而逃向江南;如今谁能拯救中原战火?
现在烽火已熄,战马不鸣了。村庄中升起袅袅炊烟,社鼓声中传出欢歌笑语。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时的作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诬陷谋反,被捕入狱。不久,得昭义节度使的郭子仪推荐,获释东都洛阳。当时河南尹薛仁杰任留守判官,两人有深厚的交情。杜甫途经潼关时,写下了这首诗。
杜甫一生经历唐代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以及后来农民起义的多次战争,饱尝了战乱之苦。他目睹了唐朝政权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深感国事日非,民不聊生。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流露出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首联“昔年冲雪出潼关,归路重看势险艰。”回忆起往昔冒着飞雪冲出潼关,一路上险象环生的情形。这一句既点明了地点和时节,又交代了当时的环境条件,为下文写景抒情奠定了基调。
颔联“岳色迥临青嶂外,黄河直下白云间。”描绘出潼关一带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用“青嶂”形容华山的陡峭秀丽,用“白云”形容黄河的气势磅礴。这两句诗通过对华山、黄河等名胜古迹的描绘,展示了潼关一带的山川之美,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国家山河的忧虑与牵挂之意,为下文抒写忧患意识作了铺垫。
颈联“曾闻司马婴城哭,谁救中原战血殷。”诗人借用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当年司马睿为了保卫国家,不得不放弃建康(今南京)而逃往江南。如今中原大地仍然饱受战乱之苦,令人痛心疾首。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关心以及对人民的同情之情。
尾联“揽辔时当烽燧息,村烟社鼓破愁颜。”诗人站在潼关之巅,眺望着远方。当他听到战乱平息的消息时,不禁松了一口气,心中的喜悦之情如同晴空万里一般明朗起来。而周围的村庄中传来阵阵炊烟和社鼓声,又让人心情舒畅,忧愁消散。
这首诗以潼关为背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前两联先写眼前所见之景,再抒发内心感受;后两联则先写听闻之事,再抒发感慨之意。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