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畅
【题解】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在斋空夜静之时,看到给谏所藏的云龙图册,顿觉雷轰电闪,风云变幻,于是挥笔赋诗,赞颂此龙神威之极、气势之大。诗中对龙的描述,既写其形,又写其势,既有静态,又有动态,形象逼真。全诗一气呵成,字字珠玑,是咏物言志之作。 【注释】 斋空夜静星斗明:斋室空无一人,夜色沉沉,唯有星光在闪烁。 陡(dǒng)觉风雨昏镫(dēng)青:突然感觉到风雨交加,昏暗不明。 雷轰电闪起咫尺
夜起 梦回残酒醒,披衣惬幽步。 帘动袅天风,庭虚渍香露。 天心澄夜阑,积气暖空素。 斜月不到地,光淡桂花树。 何处得秋愁,寂寞啼蛩诉。 翻译: 夜晚醒来,我喝过一杯酒后感到疲惫,然后起身走到院子里散步。微风吹拂着窗帘,摇曳生姿。庭院空旷而宁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香气。夜空中的月亮明亮而清澈,洒下柔和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景物。远处的桂花树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美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诗句释义及赏析: 伯牙台 - 伯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相传他曾在此台弹奏《高山流水》,因此得名。台即指此建筑,用于纪念他的琴艺。 琴理通万汇,泠泠含人心。 - 这里指伯牙的琴技高超,能够感动万物,也寓意其音乐内涵丰富,能触动听众的内心。 何必钟子期,始可为知音。 - 不必等到有钟子期的赏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这里的“知音”指的是理解并欣赏自己音乐的人。 绝响久无闻,荒台留至今。
【解析】 此诗为七言律诗。首联“云老日无色,萧萧白草乾”描写了荒凉的景象;颔联“古烽黏壁死,朽骨泣沙寒”,以悲壮的笔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颈联“大地何曾隘,群生竟不安”抒发了诗人对百姓遭受战火折磨的同情之情;末联“纷纷一蛮触,凭吊独心酸”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哀伤。 【答案】 (1) 译文:乌云密布天空,太阳没有光彩,大地上一片荒芜凄凉景象。草木枯死,连烽火都黏在墙上烧尽了
【注释】: 天涯一片月,照我宿淮东。 天涯一片月,即天涯共此时之明月,指代故乡之月。宿淮东,诗人宿于淮安。 故国几时到,扁舟今夜同。 故国,故乡;扁舟,小船。 岸高杨柳露,洲远荻芦风。 岸高,岸边地势高耸,杨柳露,即杨柳上的露水。 洲远,洲渚遥远。荻芦风,芦草和芦苇的风,此处泛指微风。 旷坐对清影,浮生念转空。 旷坐,空旷地坐着。清影,明亮的月光。浮生,即人生,转空,即转向虚空,即转向虚无、无有
【注释】 柴关:地名,位于今安徽六安市。黄树斋:人名,生平不详,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知己。玉华:即玉华峰,位于安徽歙县北,是黄山三十六大峰之一。一别柴关掩玉华:一别,分别;柴关,地名;掩,遮蔽;玉华,山名。“掩”,动词。 情怀寥落亦堪嗟:情怀,心情;寥落,孤单、寂寞。亦,也;堪,值得、能够;嗟,叹息、哀伤。 溪风渐冷鹤噤语:溪风,指清凉的溪水之风;渐冷,渐渐变冷;鹤噤语,形容寂静无声;噤,闭口不言
野花 抛却故乡春,远为行役人。 野花纷到眼,游子一伤神。 大地同风露,孤根独路尘。 名园多弃壤,谁许托栽新。 翻译: 1. 抛却故乡春,远为行役人。 注释:抛却,放弃;故乡,这里指自己的家乡;春,春天,这里指故乡的春天;行役,即行旅、旅行、外出。 赏析:诗人用“抛却”二字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被迫离开故乡,去远方谋生的无奈和悲哀。 2. 野花纷到眼,游子一伤神。 注释
斋空夜静星斗明,陡觉风雨昏镫青。雷轰电闪起咫尺,颓云塞地天冥冥。 恍惚奔趋有百灵,海波倒卷枯沧溟。怪君何处得此通神画,令我骇对顷刻迷阴晴。 我闻龙本至阳精,屈伸变化无定形。九天九渊任潜跃,出入有去翳以行。 世人不知龙德贵,谓可拳养殊不经。谁其画龙即真龙,前有僧繇后所翁。 此图未知出谁手,墨香一渍云蒙蒙。果有蜿蜒势千丈,半露云外藏云中。 精灵尽出真宰泣,尺幅神变谁能穷。正恐朝坤有时要霖雨
一别柴关掩玉华,情怀寥落亦堪嗟。 溪风渐冷鹤噤语,山雪欲来梅试花。 小病屐声三径涩,间愁阑影一阶斜。 思君怕对空潭水,照得吟肩瘦倍加
天涯一片月,照我宿淮东。 故国几时到,扁舟今夜同。 岸高杨柳露,洲远荻芦风。 旷坐对清影,浮生念转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