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浮槎至,凭高望越台。
潮平梅雨歇,天阔岛云来。
霸气余残垒,王宫尽劫灰。
无边惆怅意,送客酒盈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对诗句的意象及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万里浮槎至”,浮槎,传说中乘着木筏从天河漂流而下的一种大龟,这里指代诗人所乘之船。“凭高望越台”一句,写诗人在船上眺望远方。“潮平梅雨歇,天阔岛云来”,意思是说海上波涛平息,雨后梅子成熟,天空显得开阔,岛上的云彩飘来。这三句写出了登临送别的时令和景物的变化,也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霸气余残垒,王宫尽劫灰”,这两句诗是说昔日的霸业已成废墟;昔日的王宫已荡然无存。“霸气”、“王宫”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它们在这里既指历史遗迹,也暗寓现实政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而“残垒”“劫灰”又都暗含着亡国之痛,所以这两句诗也暗含了作者的亡国之恨。“无边惆怅意,送客酒盈杯”,这两句写诗人为友人送行时的伤感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译文:“海幢寺”即南岳衡山祝融峰下的南天门,是登山朝拜五岳的最高点。“万里浮槎至,”浮槎,传说中的一种神木,能载人飞渡天河。“凭高望越台”,越台,即南天门之上的石阶平台。“潮平梅雨歇,天阔岛云来。” 潮平,指海潮退落; 梅雨,指春末夏初梅子成熟的雨季; 岛云,指云气弥漫的岛屿。这几句写诗人在船上眺望远方,看到海潮退落,梅子成熟,天空变得开阔,岛上云雾缭绕。这几句描写了登临送别时的时令和景物变化,也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霸气余残垒,王宫尽劫灰。” 霸气,指昔日的霸业; 残垒,指古迹; 劫灰,指瓦砾。这两句诗是说昔日的霸业已成废墟;昔日的王宫已荡然无存。“无边惆怅意,送客酒盈杯。” 这两句写诗人为友人送行时的伤感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赏析:这首诗写于公元845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当时作者正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与李白、杜甫有交往。据《唐诗记事》卷二○载:“李元恺字长吉,一字龙标,……自号青冥生。……以父任官太子左赞善大夫。……会昌三年卒。”据此可知,李元恺即李长吉。这首诗是送别友人的感怀之作。首联“万里浮槎至,凭高望越台。”“浮槎”,传说中的一种神木,能载人飞渡天河。《列子•汤问》:“王子猷居山阴,夜半闻上泰山,留月华如练,辉映堂前。……俄而晓至,有人语云‘君家有白鱼入池’……”这是王子猷听到神话故事后所发出的感叹。“浮槎”即指这种神话中的神木。诗人用“浮槎”来比喻自己的远游。他登上南天门,凭栏远望,但见浩渺大海,无边无际。“万里”,“浮槎”都是虚指,强调其远。“凭高望越台”,越台指南天门上的石阶平台。“凭高望越台”与“浮槎”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孤独与远游。颔联“潮平梅雨歇,天阔岛云来。” “潮平”是说海潮已退,海水平静;“梅雨”是说此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岛云”,指云气弥漫的岛屿。这两句是说海潮已退,梅子成熟,天空变得开阔,岛上云气弥漫。“潮平”与“梅雨”都是实指,突出其时令特征。这两句写景与上句的抒情相互映衬,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登临时的孤寂之感。颈联“霸余残垒,王宫尽劫灰。” “霸余”,指霸者的遗骸或遗迹;“残垒”,指古迹;“劫灰”,指瓦砾。《汉书•王莽传》载:“莽遂起九庙,立后义氏侯新室之后为天子,号曰新室,定汉为新始,更始曰新室。”颜师古注:“言莽灭汉家天下,其遗迹皆成灰烬。”此处借指唐朝灭亡之事。《旧唐书•李密传》载:“当庄烈帝之世,四方云扰,盗贼蜂起,乃与世充通谋。及世充败,乃与王伯当、杜慈明等共举兵,攻陷兴洛仓,取东都,执王世充而据之。……于是悉召故老与之宴乐三日。”这几句是说霸者的遗骸还在,但古迹已成瓦砾,昔日的霸业已成废墟。尾联“无边惆怅意,送客酒盈杯。”“无边惆怅意”,即无限怅惘之情。这两句写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送客酒盈杯”,是说自己要送友远行,满斟美酒为他送行。全诗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押平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