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无根萍,不学东流水。萍踪有时合,水流去不已。
忆昔秦关识面初,郎君白晰无髭须。古文金石恣探讨,墨沈淋漓襟袖涂。
自我归吴羽融倦,流水登山不得见。黄金台上忽相逢,丛筱园中邀茗战。
络纬秋残去马骄,乌头白尽风萧萧。欲著《子虚》无狗监,廿年声价轻鸿毛。
君家本住凤城下,慷慨悲歌近已寡。捧檄高堂愿未酬,三复《南陔》补《小雅》。
回头八水声呜咽,树断云连又惜别。春风吹面塞垣行,还期同醉关山月。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内容主要是表达诗人在通州拜访李佐才却因故寄出的感慨。以下是逐句的释义以及注释:
- 宁为无根萍,不学东流水。”宁”的意思是宁愿,表示一种选择;”无根萍”比喻没有依附的人或物;”东流水”比喻流逝的时间和事物。整句意思是宁愿像浮萍一样没有依托,也不愿随波逐流消逝。
- 忆昔秦关识面初,郎君白晰无髭须。”忆昔秦关”指的是回忆过去在秦关(这里暗指长安)认识你的情景;“识面初”是指初次见面时的情形;“郎君”是对对方的敬称;“髭须”指的是胡子,这里可能是指对方年轻英俊的样子。整句表达了对过去相识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 古文金石恣探讨,墨沈淋漓襟袖涂。”古文”和”金石”都是古代文学的代表,”恣探讨”表示尽情地研究讨论;”墨沈淋漓”形容书写时墨迹饱满,浸透了衣袖;”襟袖涂”则意味着袖子上沾满了墨水。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对古文学深入研究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他沉浸于文学研究之中的心情。
- 自我归吴羽融倦,流水登山不得见。”自我归吴”指的是诗人回到了故乡吴地;”羽融”可能是指羽毛般轻盈的心境或者状态;”流水登山不得见”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愿望却无法实现的心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归家之路的无奈。
- 黄金台上忽相逢,丛筱园中邀茗战。”黄金台”通常用来形容富贵之地,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显赫的地方;“相逢”表示意外地相遇;“丛筱园中邀茗战”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场景,可能是在一个园林里与朋友相聚品茶谈天。这两句描写了一次意外的重逢。
- 络纬秋残去马骄,乌头白尽风萧萧。“络纬”是一种昆虫,“秋残”可能意味着秋天即将结束;“去马骄”描述的是马儿因为秋天的离去而显得更加矫健;“乌头白尽”描绘了头发因年老而变白的景象;“风萧萧”传达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这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欲著《子虚》无狗监,廿年声价轻鸿毛。“欲著《子虚》”表示想要创作一部名为《子虚》的作品;“无狗监”可能是指缺乏监督、管理之类的意味;“廿年声价轻鸿毛”说明作者已经二十年没有获得应有的名声和价值了。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作品未能得到认可的失望情绪。
- 君家本住凤城下,慷慨悲歌近已寡。“君家”指的是对方的家世或背景;“凤城”可能是指京城长安;“慷慨悲歌”表示激昂慷慨的歌唱;“近已寡”表示最近很少听到这样的歌声。这两句可能是在表达对过去繁华场景的怀念以及对当前音乐人才减少的感慨。
- 捧檄高堂愿未酬,三复《南陔》补《小雅》。“捧檄”指的是手持公文,“高堂”指的是高位或者重要的位置;“愿未酬”表明有愿望但尚未实现;“《南陔》”和“《小雅》”分别是儒家经典中的音乐篇章名。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的抱负以及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 回头八水声呜咽,树断云连又惜别。“回头”表示回顾往事;“八水”指的是周围的河流;“声呜咽”形容声音凄厉悲伤;“树断云连”描绘了一幅景象,暗示着离别的情境;“又惜别”表达了对再次分离的不舍。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离别时的伤感之情。
- 春风吹面塞垣行,还期同醉关山月。“春风吹面”形容春天的气息拂过脸颊;“塞垣”指的是边塞城墙;“关山月”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名,代表着边境地区的风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期待与友人共饮的情景。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自己在通州拜访友人却未能相见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无奈。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无根萍”、“东流水”、“古文”、“金石”、“墨沈”、“羽融”、“黄金台”、“丛筱园”、“络纬”、“乌头”、“声价”、“慷慨”、“南陔”、“小雅”等,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也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也使得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既有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