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疆物类信难齐,炎帝图经失考稽。
颇怪草名三脚鳖,争传人畜五鸣鸡。
【注释】
尸位学署岑寂无聊泛泛随流迹近渔父每有闻见辄宣讴咏因名瀛涯渔唱
尸位:尸位素餐,指在官位上不做事而占着俸禄。岑寂:孤独寂寞。泛泛:随波逐流。迹近渔父:指接近隐逸生活。每:常常。
番疆物类信难齐,炎帝图经失考稽。
番疆:古称西域,今新疆、青海一带地区。物类:事物的种类。信:的确。难齐:难以相提并论。炎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相传以火德王天下。图经:《禹贡》等古书记载的各地山川草木等自然地理情况的文字资料。《山海经》、《水经注》就是其中两部著名的著作,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经典文献。考稽:考证。
颇怪草名三脚鳖,争传人畜五鸣鸡。
颇怪:很惊讶。角鳖:俗称“猪婆龙”或“猪婆蛇”。《太平御览》引张华《博物志》说这种动物“似猪而黄毛,一角。”五鸣:形容雄鸡相斗之声。据《庄子·秋水》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耶?’”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任夔州通判时所作,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夔州即今重庆奉节县,当时属四川路管辖。夔州地处长江三峡之中,四面环山,一面临江,气候潮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柑橘、茶叶、桑麻等,风景优美,是一个适宜隐居的地方。陆游曾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出任夔州通判,后调任成都通判兼代理蜀州知州。他在这里生活了六年,期间写下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剑南诗稿》中就有十首以上写夔州风物的诗。这首《瀛涯渔唱》就是其中之一。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自己虽在学署中担任官职却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只好随着众人去打渔,过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后四句写自己常听到一些关于夔州风物的传闻和传说,于是便吟诗作赋加以歌颂。
开头两句“尸位学署岑寂无聊泛泛随流迹”,写自己虽身居高位却毫无作为,只是随波逐流,无所用心。这一句看似平淡,但字字皆含深意。“尸位”二字直斥自己的无能和懈怠,表明了自己对职位的漠然和对责任的逃避。“岑寂无聊”则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心境。这里,“岑寂”二字用得十分巧妙,既形容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又暗示了自己的生活空虚乏味。接着,“泛泛随流”四字则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最后一句“迹近渔父每有闻见辄宣讴咏”则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身份——一个远离仕途纷争、向往田园生活的渔夫。这句诗不仅揭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为下文的吟咏做好了铺垫。
第二联“番疆物类信难齐,炎帝图经失考稽。”写自己对于远方异国之物的惊奇和疑惑,以及对古代文献的怀疑。这一句中,“番疆”二字明确指出了自己所处之地——西南边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这片土地的独特情感。而“物类”二字则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使他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周围的一切。接下来,“炎帝图经失考稽”一句则揭示了他对古代文献的态度,既质疑其真实性和准确性,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人智慧的敬意和尊重。
接下来的两联则是诗人对于夔州风物的吟咏之作。第三联“颇怪草名三脚鳖,争传人畜五鸣鸡”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夔州特有的生物和风俗民情。其中,“三脚鳖”和“五鸣鸡”都是夔州地区的特有物种,分别象征着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同时,这两联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最后两联则进一步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思想。第四联“番疆物类信难齐,炎帝图经失考稽”,再次强调了夔州地区的特殊性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五联“颇怪草名三脚鳖,争传人畜五鸣鸡”,则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展现了夔州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这些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都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功地将夔州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融入到诗歌之中,使其成为了一首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