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则遵法此垂戒,常伴沙衲年复年。或谓此鼓本属东吴物,赤壁大战声阗阗。
岂知代远年湮不可考,莫若明初所得传无愆。败皮敝网皆有用,此鼓精蓝共清供。
茫茫古物人推尊,荒榛铜狄知谁重。夜深风雨来灵魂,啾啾疑是啼黄昏。
围一丈余高三丈,金粟古刹藏山门。摩挲片刻游山顶,松声又作凉涛喧。

【注释】

  1. 独桑鼓歌:指《独桑》这首诗歌。
  2. 遵法:遵循法度,守法。
  3. 沙衲:僧人的袈裟。
  4. 赤壁大战:指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争夺荆州的一次战役,发生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附近。
  5. 莫若明初所得传无愆:意即没有过失,符合历史事实。
  6. 败皮敝网:破损的皮和破旧的网,形容鼓破旧不堪。
  7. 古物:古老的器物。
  8. 荒榛铜狄:荒芜的山林和铜鼓。
  9. 夜深风雨来灵魂:深夜风雨中鼓声仿佛是灵魂在哭泣。
  10. 啾啾疑是啼黄昏: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啾啾声,让人误以为是黄昏时的鸟鸣。
  11. 围一丈余高三丈:鼓的直径约为一丈,高约三丈。
  12. 金粟古刹藏山门:指寺庙内的一座塔(金粟塔),其山门被这座鼓所遮挡。
  13. 摩挲:用手触摸。
  14. 游山顶:登上山巅,俯瞰四周。
  15. 松声:指风穿过松树的声音,听起来像涛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鼓的形状、材质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变迁,展现了人们对古老文化遗迹的敬仰之情。

首句“彼则遵法此垂戒”,表达了古代法律对于民间行为的约束和教导意义。接着,诗人描述了鼓在佛教中的神圣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常伴沙衲年复年”意味着这种鼓已经陪伴了人们多年,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

诗人转向对鼓的实物描述:“或谓此鼓本属东吴物,赤壁大战声阗阗。”这句话可能指的是关于这个鼓的传说故事,它被认为与著名的赤壁之战有关,而这个传言增加了鼓的历史价值和神秘性。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通过对鼓的描述和想象,展示了鼓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到鼓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以及它在宗教活动中的使用场景。他还提到了这个鼓的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它的珍视。

诗人通过描写鼓的形状和声音,传达了对古老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他提到这个鼓虽然破旧,但它仍然被用于各种场合,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自然声音的欣赏,如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让人联想到黄昏时的鸟儿叫声。

这首诗通过对鼓的描述,展示了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于古老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