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形胜古莫比,曲江名从枚乘起。
一日秋潮两度来,满城人住江声里。
吾家恰在吴山旁,楼高遥见江云黄。
夜永镫昏群籁寂,耳边忽觉来洋洋。
初如春雷乍起蛰,殷殷填填声未集。
旋疑铁骑金戈奔,荡摇地轴翻云根。
冯夷击鼓浩呼汹,想见一气浮乾坤。
近闻海上烽烟逼,楼船风闪旌旗色。
武备虽修盗未平,出没波涛颇难测。
安得壮士缚长鲸,灌燧销锋静不惊。
老夫作罢河清颂,高枕江村听此声。

秋夜闻潮

钱塘形胜古莫比,曲江名从枚乘起。

一日秋潮两度来,满城人住江声里。

吾家恰在吴山旁,楼高遥见江云黄。

夜永镫昏群籁寂,耳边忽觉来洋洋。

初如春雷乍起蛰,殷殷填填声未集。

旋疑铁骑金戈奔,荡摇地轴翻云根。

冯夷击鼓浩呼汹,想见一气浮乾坤。

近闻海上烽烟逼,楼船风闪旌旗色。

武备虽修盗未平,出没波涛颇难测。

安得壮士缚长鲸,灌燧销锋静不惊。

老夫作罢河清颂,高枕江村听此声。

【注释】

1.形胜:形势优越。

2.曲江:指杭州西湖的别称。

3.枚乘:西汉辞赋家枚乘(公元前315年—公元前140年),今江苏扬州人。

4、5. 秋潮:指秋天海潮的涨落。

6.吴山:在杭州城西。

7.冯夷:古代神话中主管水的神名,这里泛指潮神。

8.烽烟:古代边防上烟火,借以报警或传递信息,这里指海上烽火。

9.楼船:战船。

  1. 河清:黄河变清了,比喻太平盛世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林景熙的《秋夜闻潮》诗。全诗描写了秋日里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第一句“钱塘形胜古莫比,曲江名从枚乘起。”开篇点题,说明这是一首咏物诗;第二句“一日秋潮两度来,满城人住江声里。”写钱塘潮之盛,用“两度”来形容一天之中有两次潮汐现象,突出了钱塘潮的频繁和强大,而“满城人住江声里”,则生动写出了钱塘潮声之大。第三句“吾家恰在吴山旁,楼高遥见江云黄。”写自己的住处与钱塘江的关系,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第四句“夜永镫昏群籁寂,耳边忽觉来洋洋。”写夜晚钱塘江潮的气势,以及潮声的悠远和宏大。第五句“初如春雷乍起蛰,殷殷填填声未集。”写钱塘潮声的雄浑和磅礴。第六句“旋疑铁骑金戈奔,荡摇地轴翻云根。”写钱塘潮声的威猛震撼,仿佛铁骑金戈奔涌,地轴翻滚,云根动荡。
    第七句“冯夷击鼓浩呼汹,想见一气浮乾坤。”用想象中的鼓声形容钱塘潮的浩大气势,好像鼓声震动了天地乾坤。第八句“近闻海上烽烟逼,楼船风闪旌旗色。”用海上烽火来衬托钱塘潮的气势,又用“楼船风闪旌旗色”来渲染钱塘潮的景象。第九句“武备虽修盗未平,出没波涛颇难测。”用战争的紧张气氛映衬钱塘潮的壮观场景。第十句“安得壮士缚长鲸,灌燧销锋静不惊。”用英雄豪杰的形象来象征英勇善战的士兵,用“灌燧销锋静不惊”来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第十一句“老夫作罢河清颂,高枕江村听此声。”用“河清颂”来比喻自己的愿望,最后以“听此声”来结束全文。
    全诗通过咏叹钱塘江潮的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颂,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人民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