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京国渺愁余,不向南州问起居。
白发尚留豪兴在,青山应笑故人疏。
消磨晚景能忘酒,料理虚名好著书。
我亦倦游期息驾,与君江上乐樵渔。
【注释】
三年京国渺愁余——三年:在这里指作者被贬谪的第三年,京国:京都。渺愁余:渺茫而愁苦的余波。不向南州问起居——南州:泛指南方,这里指贬地。起居:问安问候。
白发尚留豪兴在——豪兴:豪放的兴致,即壮志未酬之慨。尚:还。
青山应笑故人疏——青山:代指南山,即黄庭坚贬谪之地。应:应该。故人:老朋友。疏:疏远。
消磨晚景能忘酒——消磨:消磨时光,度过。晚景:晚年的景象。能忘酒:忘记饮酒。
料理虚名好著书——料理:整理,处理。虚名:空有其名。著书:写书。
我亦倦游期息驾——期:期望。息驾:休息车马。倦游:厌倦仕途。期息驾:期待着休官隐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丰六年(1083)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当时作者正处在一种“老病昏昏醉梦间”的状态之中,心情十分郁闷。这首诗便是在这种情绪下写的。
首联两句说,在京城中生活了三年,已经感到愁绪满胸了。由于朝廷没有采纳自己的建议,自己只好离开朝廷回到南方去了。“不向南州问起居”,表明作者对朝廷失望到了极点。
颔联两句说,虽然离开了朝廷,但心中仍然怀着豪情壮志,希望在青山绿水之间找到寄托和慰藉。同时,也暗示出他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颈联两句说,虽然已经消磨了岁月,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沉湎于酒色之中了。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怀,也流露出他对官场的不满情绪。
尾联两句说,自己现在已经不再追求名利了,只希望能够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好好地写一本书来纪念这一段历史。这里的“料理虚名”,并不是真的要去追求什么名利,而是说自己已经看透了名利的本质和价值所在。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回顾和感慨,以及对官场的无奈和失望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情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