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社名流谁与班,间披隐迹白云间。
浮家远泛双溪水,曳屩晴游三洞山。
梅福吴门名已晦,赵岐北海老方还。
寓贤为立徵君传,鸾鹤高风不可攀。

【注释】

傅筱岩,明末人。

沈耕岩先生,即沈德潜。隐迹录是沈氏所著《归愚诗话》中的一篇。隐迹,指隐居避世。

复社,明末东林党争失败后,一些遗老在南京结社吟诗,反对阉党,被称为“复社”。当时名士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钱谦益、柳如是。

谁与:何人能比得上。

白云间:指深山之中。

浮家远泛:指随波逐流的漂泊生活。

曳屩(yè kuài):拖着鞋步行。

晴游:春游。三洞山:《吴越春秋》载有会稽三洞山,相传为黄帝、夏禹所居,故以代指名山胜境。

梅福:汉时严子陵,字子陵,隐居不仕王莽而称“富者之雄,贫贱者之光”,后人因以梅福称隐者的高尚节操。

吴门:苏州。

赵岐:东汉时人,字邠仲,隐居不仕,常穿布衣,食无肉,处无席,人称“关西夫子”。

徵君传:指传记。

鸾鹤: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这里比喻贤者高洁的品格。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读到沈德潜先生《归愚诗话》中关于复社名士的记载,感到十分赞赏,便将诗抄录下来,并作一序文予以推荐。

首联说:在复社这个名士荟萃的地方,谁能与他们相比呢?“谁与”二字,点明了作者对复社人士的仰慕之情。“谁与”,“谁与”!语气反复,表现了作者对复社名士的钦敬心情。“复社”,是东林党人在清议被扼杀、斗争失败后所组成的一个文学团体,由钱谦益、柳如是在南京发起,成员大多为东林党的骨干人物。他们以“清风亮节”自任,反对阉党当权,因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由于他们的活动,使当时的文坛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气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影响深远。因此,“复社”成为文人学士向往的地方,“复社名流”成了一代才俊的代名词。

颔联写诗人在沈氏的《归愚诗话》中看到复社人士的踪迹:他们或隐于深山古迹,或徜徉于山水之间;有的像梅福那样隐居不出,有的则象赵岐那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都不失其高风亮节。这两句用意在赞扬复社名士们那种超尘拔俗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对世俗社会的淡泊态度。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心目中的复社名士形象,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梅福吴门名已晦”,这是说梅福这位复社名士,已经名满天下,名声大噪了。梅福,西汉人,字长通,南阳新野人,曾避乱隐居于浙江会稽山,后被请出山做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吴门”,是苏州的别称。这两句意思是说:在复社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已经没有多少位置可以容纳更多的人才了。“吴门名已晦”,表明了诗人对那些才华横溢的复社名士的崇敬。“吴门”,既指吴地,又借指复社所在之地。这一句是说:在复社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已经没剩多少位置容纳更多的人才了。“北海老方还”,这是说赵岐这个人啊,年过半百才从北方返回南方,可见其晚年仍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赵岐,东汉时人,字邠仲,隐居不仕,年近七旬才回南方老家。“北海”,是指山东聊城一带。这一句是说:赵岐这个老前辈啊,已经七旬高龄才回到家乡隐居。“北海”,既指赵岐的家乡,又借指隐居不仕的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复社这些名士都已经各得其所了,可是他们仍然保持着那份清高的志向,不愿屈就于世俗。

尾联直接点题:“寓贤为立徵君传”,意思就是说:我要为复社名士撰写传略,让世人都知道他们的事迹。“徵君”一词出自《汉书·张敞传》,原意为征召来的贤人,后来逐渐演变为对隐士的尊称。“鸾鹤高风不可攀”,这是诗人对那些隐士高人的一种赞美。“鸾鹤”,是传说中的仙禽,常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高风”,是形容人的高尚道德品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那些隐士高人都是些道德高尚、品德卓越的人呀,我们怎么能够企及呢?“不可攀”,是说他们就像天上的飞鸟一样,不可接近。这两句是对复社名士们的颂扬和赞美。

全诗语言简洁流畅,感情真挚深沉,既表达了诗人对复社名士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他对隐逸之士的羡慕之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