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持家务廿年中,半仗贤能内助功。
想到斯人难得句,伤哉谁与岁寒同?
《悼亡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与哀悼之情。
诗句原文: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沉夜郎尘满衣。
生也何曾是及时,死也何曾不惧人。译文与注释:
- 君埋泉下:比喻亡妻已故,安葬于地下。
- 泉下泥销骨:意指妻子在地下化作泥土,而诗人的身躯却如同骨骼一般,被泥土所销蚀。
- 我沉夜郎尘满衣:形容诗人因思念亡妻而四处奔波,尘埃满面,形容其生活的颠沛流离。
- 生也何曾是及时: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离世时机的感慨,认为妻子生前可能未曾感到生活真正如意和及时。
- 死也何曾不惧人:尽管已经去世,但亡妻在另一个世界中依然感受到世人对她的评价和议论,诗人对此深感恐惧。
- 关键词提炼:
- 丧妻: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失去爱妻的痛苦。
- 时运:诗人通过“生也何曾是及时”表达了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慨。
- 生死观:诗中的生死观念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 悼念: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 比物手法:
- 将亡妻比作“泉下之花”,暗示她在地下继续绽放,而诗人则在现实世界中继续追寻她的身影,体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执着情感。
- 赏析与思考:
- 这首诗通过对亡妻的回忆和悼念,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触及了普遍的人性主题,即对逝去爱人的不舍与追忆。它展示了人类共有的情感——对于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法释怀的痛苦。
- 诗中的“泉下”、“夜郎”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既表现了亡妻在地下的孤单和寂寞,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创作背景:
- 根据诗中内容推测,此诗可能是诗人晚年所作,此时他或许经历了丧妻之痛,因此写下了这首充满悲痛与哀思的作品。
- 诗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爱情和死亡的复杂感受。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 文化影响:
- 《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影响力跨越了时间的限制,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和阅读。
- 许多后世的诗人在面对生死离别时,往往会借鉴这首诗的形式和情感,以表达自己对亲友的深切缅怀之情。
- 读者感悟:
-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不仅能领略到作者深沉的情感,还能体会到中华文化中对生死、爱情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
- 此诗不仅是对亡妻的追思,更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升华。通过对生死的哲学思考,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独特见解和追求。这种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悼念,更是一种生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