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茫茫山色苍,昔年行役又同行。
六千猿鹤悲君子,八百桑株学武乡。
略仿买田苏玉局,相偕归隐孟襄阳。
也如鹦鹉前头意,云树无言但泪浪。

【注释】

和:应和,和韵。韧叟:即苏轼,字子瞻。归耕:归隐田园。釜(fǔ)麓:地名,在今湖南耒阳市境内,是苏轼故里。元韵:韵部名。

六千猿鹤悲君子:用《晋书·向秀传》中向秀、嵇康的故事。嵇康与山巨源(向秀)、刘伶、阮咸(阮籍)、王戎(王衍)等人为友,常游于洛西的山林之中,号为“竹林七贤”。后来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向秀等四人上表要求将嵇康的尸首归还给故乡,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八百桑株学武乡:指陶渊明。武乡:陶渊明曾隐居于柴桑,后人称其地为武乡。苏轼曾写《和陶渊明诗二十首》,其中一首中有“八十始得归”句,所以这里说“八百桑株学武乡”。

买田苏玉局:苏轼曾于东坡置田产。《宋史·苏轼传》载,苏轼“筑室黄冈之东坡,日以种花、畜鱼、灌蔬、编草为事”,自号东坡居士。苏轼曾写《题元城李公麟山庄》诗:“我昔南迁过维扬,李侯结屋南山旁。买田不问主人翁,但知水竹佳处堂。”

孟襄阳:孟浩然,字浩然,号孟襄阳,唐代著名诗人。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称赞孟浩然有“清气若兰”、“疏影横斜”的品格。

鹦鹉前头意:指《文选》卷五十五《鹦鹉赋》。此赋中说鹦鹉能学人语,而鹦鹉又多言,所以人们往往认为鹦鹉会说话,其实不然。苏轼用此典故来讽刺那些好卖弄才华而又口才不佳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元丰六年(1083),苏轼由杭州通判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在赴任途中,他经过耒阳市的釜麓山,怀念起家乡来,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

这首诗是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一生力主避世隐居,反对当时的政治黑暗。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苏轼对此诗非常赞赏,他曾写过一篇《读陶渊明诗并引》,赞扬陶诗的“真率”之美,说他“每歌所怀慕者,不觉泪出”,可见他是多么喜爱陶诗。

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写的。全诗分三部分,先写对陶渊明的思念;再写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最后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开头两句点出自己这次从都门归来的原因。苏轼在元丰三年(1080)四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1081)七月,改知登州。这年冬,又徙汝州、徐州、湖州、黄州。七年(1084)二月,改知颍州、扬州。九月,还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十一月,拜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直学士、礼部尚书。元祐元年(1086)二月,改礼部尚书兼侍读。三月,进封申国公。九月,进封魏国公。十二月,改封颍国公。二年(1087)正月,进拜太尉。三月,进封英国公。五月,罢为太子少傅。六月,改光禄大夫。十月,退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元祐八年(1093),病逝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中间两联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六千猿鹤悲君子,八百桑株学武乡。”这两句是化用了向秀、嵇康的故事。向秀和嵇康都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他们常与阮籍、山涛、王戎、刘伶等人一起饮酒弹琴,吟咏啸歌,放浪形骸,称之为“竹林七贤”。一次,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等四人上奏皇帝要求将嵇康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由于种种原因未果,他们为此深感痛心。苏轼在诗中借用这个典故,表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八百桑株学武乡”,“八百桑株”是陶渊明隐居之地的代称。陶渊明曾在《归园田居》里写道:“少无适俗韵,老大思乡情。”(《其一》)这里的“学武乡”是指效仿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结尾两句写自己回到家乡后的感受。开头两句说,看到这江水茫茫、青山苍苍的景象,想到当年也曾像向秀、嵇康一样,一起在山林间行役,不禁感慨万千。“买田不问主人翁,但知水竹佳处堂。”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买了一些田地房屋,不再像过去那样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忙碌,只想着找个清幽雅静的地方,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理想。他在政治上曾一度受到重用,也曾多次遭到贬谪。但是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他都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态度。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