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三峰削不成,夜来碧色无深浅。仙人染作延熹碑,飘带人间止三卷。
长垣一册归商丘,但损偏旁最完善。华阴东郭又一函,椒花馆中见者鲜。
我今快得四明本,玉轴绨囊示尊显。丰全范钱三百年,入我楼中伴《文选》。
惊心动魄竹垞语,七尺岩岩辟空展。浑金璞玉天所成,幡然不受人裁剪。
唐宋题字皆分明,卫公两款夹额篆。全身平列廿二行,波磔豪釐尽能辨。
一字一朵青莲花,玉女翻盆墨云软。已巳摹镌向北湖,市石察书书佐遣。
湖边更刻泰山碑,岳色双双照人眼。

这首诗的翻译是:

太华三峰削不成,夜来碧色无深浅。仙人染作延熹碑,飘带人间止三卷。

长垣一册归商丘,但损偏旁最完善。华阴东郭又一函,椒花馆中见者鲜。

我今快得四明本,玉轴绨囊示尊显。丰全范钱三百年,入我楼中伴《文选》。

惊心动魄竹垞语,七尺岩岩辟空展。浑金璞玉天所成,幡然不受人裁剪。

唐宋题字皆分明,卫公两款夹额篆。全身平列廿二行,波磔豪釐尽能辨。

一字一朵青莲花,玉女翻盆墨云软。已巳摹镌向北湖,市石察书书佐遣。

湖边更刻泰山碑,岳色双双照人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汉延熹华岳庙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古代书法艺术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

“太华三峰削不成,夜来碧色无深浅。”这两句是对太华山的描绘,太华山以其雄伟的山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诗人用“削不成”来形容太华山的险峻,用“夜来碧色无深浅”来形容其夜色下的美丽。

“仙人染作延熹碑,飘带人间止三卷。”这两句则是对汉延熹碑的描述。延熹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碑刻之一,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诗人通过“仙人”这一形象,赋予了延熹碑以神秘色彩,同时也暗示了它的珍贵和难得。而“飘带人间止三卷”则进一步强调了汉延熹碑的数量之少,更加突出其稀有性。

再往后,“长垣一册归商丘,但损偏旁最完善。”这里提到的“长垣一册”可能是指某种古籍或者碑刻,而“归商丘”则可能意味着它已经被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地点。最后一句则是在描述这些古籍或碑刻的现状,虽然它们已经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仍然保持了其完整性。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继续展开对汉延熹碑的描绘:“华阴东郭又一函,椒花馆中见者鲜。”这里可能是在描述另一个与汉延熹碑有关的地点,即华阴东郭的一座图书馆或博物馆。而“椒花馆中见者鲜”则表明这些文物在公众视野中的罕见程度,使得它们成为了珍贵的文化宝藏。

在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汉延熹碑的喜爱之情:“我今快得四明本,玉轴绨囊示尊显。”这里的“四明本”可能是指一种珍稀的版本,而“玉轴绨囊”则形容了汉延熹碑的装帧和保护方式。诗人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他对汉延熹碑的喜爱和珍视之情。

诗人以“丰全范钱三百年,入我楼中伴《文选》。”作为结尾,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期望。他认为古代书法艺术历经三百年的沧桑变迁,如今已经进入了他的收藏之中,陪伴着他一同欣赏和研究。

这首诗通过对汉延熹碑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它也传递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意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