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穿云到上方,飞泉夹路笋舆忙。
孤松半榻霜颠白,清磬一声山叶黄。
得道好穷诗正变,观心难遣世兴亡。
汰公塔在今同传,无着天亲共影堂。
注释:
- 忆昔穿云到上方,飞泉夹路笋舆忙。 回忆过去,我穿越云层到达了上方,飞泉在道路两旁奔涌,就像笋车在忙碌。
- 孤松半榻霜颠白,清磬一声山叶黄。 孤松半座,霜雪覆盖着它的顶端,像白色的山峰,清磬的声音一响起,山间的树叶都染上了黄色。
- 得道好穷诗正变,观心难遣世兴亡。 要想得道,就要穷尽诗歌的变化,观照心灵,却难以消除世界的兴衰变迁。
- 汰公塔在今同传,无着天亲共影堂。 汰公的塔在今天仍然存在,无着菩萨的形象与影子也依然共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顾和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起句“忆昔穿云到上方,飞泉夹路笋舆忙。”回忆过去,我穿越云层到达了上方,飞泉在道路两旁奔涌,就像笋车在忙碌。这里的“穿云”、“上方”等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飞泉、笋车等物象,也象征着诗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第二句“孤松半榻霜颠白,清磬一声山叶黄。”孤松半座,霜雪覆盖着它的顶端,像白色的山峰,清磬的声音一响起,山间的树叶都染上了黄色。这里的“孤松”、“霜巅”、“清磬”等词语,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第三句“得道好穷诗正变,观心难遣世兴亡。”要想得道,就要穷尽诗歌的变化,观照心灵,却难以消除世界的兴衰变迁。这里的“得道”、“诗正变”、“观心难遣”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思考。他认为,要想得道,就要深入诗歌的变化;要想观照心灵,就要超越世界的兴衰变迁。
最后一句“汰公塔在今同传,无着天亲共影堂。”汰公的塔在今天仍然存在,无着菩萨的形象与影子也依然共存。这里的“汰公塔”、“无着”,都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和怀念。他们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观念,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艺术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