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发休论短与长,墨磨盾鼻愿谁偿。
九千岁事君知否,太白游踪老夜郎。
【注释】
纪:史。吴发:人名,此处指诗人自谓。休论短与长:不要谈论谁的长短。
墨磨盾鼻愿谁偿(shàn):指用黑墨磨盾牌鼻端,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君王效力。
九千岁:指汉武帝。太白:指太白金星。夜郎:汉代的西南夷国,在今贵州省一带。
【赏析】
诗写一位不得意的士子之感慨。首句说:“不要争论谁的才能高。”这是对“休论短与长”的具体解释。“吴发”,是诗人自谓的名字。
次句说:“磨墨准备替君主出力。”这是对“愿谁偿”的具体解释。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争谁的才能如何如何,只要磨墨准备替君主出力,就是好的了。这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也是他的政治主张和生活态度。这种主张,是封建时代士人常见的思想。
第三句说:“我到汉武帝时就明白了这一点。”汉武帝时曾用士人作官,如董仲舒、公孙弘等人都是汉武帝时做官的士人。这里诗人自比为武帝,表示自己懂得“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的道理,愿意像董仲舒那样去辅佐天子。
最后四句说:“我现在老在夜郎边徘徊。”夜郎是汉代西南夷国。这里用典,暗指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被放黜的一段遭遇。当时安禄山造反,唐玄宗想迁都避难,于是命李白随驾东游,但李白却不愿去,说:“我老了,不能远行,请让我在长安待着吧。”结果,唐玄宗只好把他留在四川。所以,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牢骚。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诗中运用比喻、典故等手法,语言优美,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