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朝六万疾于卷,回鹘小队嗟竛{立丁}。降书至竟出公手,负荆舆榇天晦暝。
野狐泉边急敕到,坐视尔主罹严刑。知尔默邀大慈护,一行摺去身腰鞓。
区区忠孝让希济,赋诗吠主颜长頩。要其佥名乞归葬,伏锧几致膏青萍。
宗寿一言晚幸中,净福岂或资重冥。寿于文扎等清绝,冲妙之观藏绦䋼。
何如此本阅人代,麻茶双眼回昽昤。直同屑金焕浓采,不藉针血沾余腥。
想当早朝暮归第,白藤笈子平头拎。霞光百番赐天府,眉砚安傍朱窗棂。
毒恼已蠲苾刍佩,妙明顿见琉璃瓶。伏梁闇槛庋藏永,谓仗白业贻欢宁。
塔成塔毁难逆料,放佚千百存奇零。其临唐讳笔不缺,与孟石经殊模形。
旧君旧国性根浅,雅藻空复翩亭亭。是经居尊品居首,庄诵万一昭聋瞑。
柳公度人褚遗教,谁若萤爝谁日星。塔砖残字傥容拓,更乞装示传遐龄。
【注释】
东朝:指唐朝。
六万疾于卷:《唐书·李德裕传》载,李德裕为相时,与牛僧孺、李宗闵交恶。牛僧孺贬崖州,他上表称病不能去,被贬为太子宾客分司。
鱼门璞:指李商隐。《旧唐书·文苑传》载,大中初,商隐以《樊川文集》二十卷献之,诏令翰林学士李峤、苏瑰等评点。
琴泉寺:在河南登封县东南。圮(pǐ)塔:即白铁塔,又名白塔寺,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城南20公里的少林寺西南1公里处,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为砖塔,高约50米。
降书:指唐懿宗下给李德裕的诏书。
负荆舆榇:指李德裕被贬后,由儿子李溶护送至崖州。
野狐泉: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有泉水名野狐泉。急敕:急促的圣旨。
坐视:坐着看。罹(lí):遭受。
知尔:知道你们。默邀:默默地祈求。大慈护:广大慈爱的保护。
一行:指僧人一行,俗姓张,本西域人。折:弯曲,这里是折断的意思。
区区:谦词,微不足道的意思。
希济:即李德裕的儿子李溶,字让夷。吠主:狗叫主人。颜长頩:脸色红润。
佥名:全部的名字。乞归葬:请求回家安葬。伏锧(yín):伏着,这里指趴在地上。几:几乎。膏青萍:涂在棺材外面的草药。
宗寿:指李宗闵,时任宰相。晚幸:晚年受宠幸。
净福:佛教语,意译为清净福报。资重冥:资助佛祖的涅槃。
清绝:清丽绝伦。绦䋼(tāo niǎn):美玉名。
何如此本阅人代:怎么比得上这个版本的《妙法莲华经》。何如:怎么比得上。
麻茶:一种茶名。双眼回昽昤(hún hū):眼睛明亮而转动。回:转。晹(wěi):光明,这里指眼珠。
直同屑金焕浓采:就像黄金一样灿烂夺目。直同:像。屑金:碎黄金,比喻光彩夺目。焕:光彩焕发。浓采:丰富的色彩。
不藉针血沾余腥:不需要沾一点鲜血也能留下痕迹。藉:沾染。
想当:应当。早朝暮归:早晨进宫,傍晚回来。
白藤笈子平头拎:白藤编的箱子,里面放着东西。白藤笈:白藤箱。平头拎:扁口木箱。朱窗棂(líng):红色的窗框。
毒恼已蠲苾刍(bì chú)佩:毒气消除了,僧人的配饰也变得光鲜了。毒恼:瘴气,这里指毒气。苾刍(bì chú):僧侣。
妙明顿见琉璃瓶:突然之间,好像见到琉璃做的瓶子里盛满了甘露。妙明:佛教名词,指佛性或智慧。
伏梁闇槛庋藏永:在昏暗的角落里,存放了很多东西。伏梁:昏暗。
谓仗白业贻欢宁:以为凭借自己的功德可以带来快乐。谓:以为,认为。仗:凭借。白业:善行、功德。贻(yí):带来。欢宁(níng):快乐,安宁。
塔成塔毁难逆料,放佚千百存奇零:这座塔建成了,又毁坏了,这种情景难以预料。放佚(yù):散失,丢失。千百:许多,很多。奇零(líng):奇特的物件。
其临唐讳笔不缺,与孟石经殊模形:它的旁边是唐玄宗的御笔,丝毫不差。与孟石经殊模形:和《毛公鼎》一模一样,都是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
柳公度人褚遗教,谁若萤爝谁日星: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褚遂良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也流传至今。
谁若萤爝谁日星:萤火虫的光很微弱,但也能照亮黑暗的地方;星星虽然渺小,但也能发出光芒。这里用以比喻他们的作品虽不及柳公权、褚遂良那样光辉,但也很有价值。
塔砖残字傥容拓,更乞装示传遐龄:如果允许的话,请把这块残砖上的字拓印下来,我希望能把它保存下来,以便后人学习研究。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咏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对世事沧桑、世态炎凉的感慨。诗的前四句写李德裕因遭人谗害而被贬谪到边远之地的荒凉境遇,以及他在流放中仍不忘国事的忧患意识;中间八句则描绘了一幅幽深险峻的山水图,暗喻李德裕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高风亮节;最后四句则是诗人的感怀之辞,既表达了他对李德裕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无限感慨。
此诗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李德裕被贬的情景来抒发诗人自己对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当时朝廷的政治氛围以及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现了作者对于这种世态的不满以及对李德裕遭遇的同情。
诗的中间部分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隐喻李德裕在政治斗争中所经历的坎坷和磨难。诗中的“野狐泉”、“急敕”等词汇都暗示了李德裕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和压力。而“负荆舆榇”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处境之艰难和无奈。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剧色彩。
最后四句则是诗人的自我抒情。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李德裕与自己的处境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诗人一方面为自己在仕途上的不顺而感到痛苦和无奈,另一方面也为李德裕能够坚持信念、不为所动而感到钦佩和感动。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富有情感色彩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