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阖长风吹海立,冯夷怒挟天吴入。
层层驾浪薄秋旻,凉波如沸鱼龙泣。
海门匹练遥飞来,龛山赭山青崔嵬。
罔象横冲两崖束,巨灵直擘中流开。
划然分奔吼余怒,霆击雷轰碎天鼓。
日车倾昃羲和愁,疾掩阳乌避吞吐。
倏忽奔腾万马狞,鸱夷蹴踏来窈冥。
雪山摧翻鳌脊瘦,冰柱迸裂蛟涎腥。
俄闻舂岸喧云碓,旋见跳波散珠佩。
惊涛荡潏天低昂,乱石砰訇山破碎。
潮头一落百尺强,迎潮之子凌苍茫。
千桅乍隐鸥起没,一叶忽浮凫拍张。
目精眩转毛洒淅,我生江乡懵未识。
吁嗟向若恤然惊,倒泻长江荡胸臆。
水犀强弩千雕翎,欲寻断镞扬遗灵。
钓台西峙滩涨急,海天澒洞孤烟青。

【赏析】

此诗是观潮之作,描写了潮水的壮观情景。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海潮的磅礴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首八句写潮来之前的景象;九至十四句写潮涌之时的气势;十五至十七句写潮过后的残痕;十八至二十句写潮退之后的情景。

开头两句写潮来之前的景色:“阊阖长风吹海立,冯夷怒挟天吴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狂风呼啸,吹得海水波涛汹涌,仿佛天地之间只有大海在怒吼。“阊阖”,指天门,传说黄帝时天门有光,故称天门为阊阖门,这里指代天空。“冯夷”,传说中的水神名,这里指代大潮。“冯夷怒挟天吴入”意思是说,冯夷愤怒地挟着天吴进入了大海。冯夷和天吴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灵,这里用来比喻大潮。

接下来八句写潮涌之时的气势:“层层驾浪薄秋旻,凉波如沸鱼龙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层层波浪拍打着秋天的大地,清凉的水波就像沸腾一样,鱼儿在水中哭泣。“层”,波浪层层叠叠的样子。“驾”,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推动、冲击的意思。“薄”,接近、挨近。“旻”,即天边,指大地。“鱼龙”指鱼虾、蛟龙等水中生物。“泣”,流泪的意思。

然后诗人又描写了潮水过后的残痕:“海门匹练遥飞来,龛山赭山青崔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潮水过后,海边的堤坝像一条白色的绢带远远飞去,山峦上的红色如同赭石一般鲜艳而高峻。“海门”,指钱塘江口,因为钱塘江口外的大潮非常壮观,所以被称为钱塘江口,也叫海门。“匹练”,指白色的绢带,这里比喻潮水过后留下的水道。“龛山”,指钱塘山上的洞,这里是指山峰的形状。“赭山”,指赤色山峰,这里用来形容山的红颜色。“崔嵬”,高大的样子。“青色”,指山峰的颜色是青色的。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大潮过后的情景:“罔象横冲两崖束,巨灵直擘中流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罔象横冲两崖将它们束缚住,巨灵用力直劈中流使水流分开。罔象,神话中的神兽,这里用来象征潮水的力量之大。“两崖”,指江岸两边的山峰,这里指岸边。“擘”,分割的意思。“巨灵”,指巨大的神物,这里用来形容大潮的力量。

下面四句描写了大潮过后的残痕: “划然分奔吼余怒,霆击雷轰碎天鼓。”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巨大的力量突然爆发出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雷霆般的力量撞击着天鼓,震得天鼓都碎了。“划然”,形容声音很大的样子。“霆击雷轰”,形容雷声轰鸣的样子。“碎天鼓”,意思是天鼓被震得粉碎。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日落西山的情景:“日车倾昃羲和愁,疾掩阳乌避吞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于是羲和感到十分忧愁,急忙躲藏起来避开太阳的照射,太阳鸟急匆匆地飞走。羲和是古代传说中的太阳之神,这里用来比喻太阳。“倾昃”,意思是倾斜,即将要落下。“疾掩”,意思是快速地掩盖。“阳乌”,古代传说中太阳鸟的名字,这里用来形容太阳。

然后诗人又描绘了大潮过后的景象:“倏忽奔腾万马狞,鸱夷蹴踏来窈冥。”“倏忽”,“忽然”之意,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万马”,这里指众多的水马。“狞”,凶猛的意思。“鸱夷”,传说中一种能够载酒的怪兽,这里用来形容水马。“蹴踏”,意思是踩踏。“窈冥”,意思是深暗的地方。“万马狞”指的是潮水刚刚退去之后的情景,此时江面上有许多水马正在奋力游动。“来窈冥”指的是潮水退去后的场景,这里的“窈冥”指的是江水深处。

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雪山崩塌的景象:“雪山摧翻鳌脊瘦,冰柱迸裂蛟涎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巨大的雪山崩塌了,露出了鳌的脊背,冰块迸裂开来,散发出腥味。“鳌”,指大龟,这里用来形容巨大的山峰。“鲸脊瘦”,“鲸”是鲸鱼,背上的脊椎骨很突出,这里用来形容山峰的形状。“冰柱”,指冰川。“迸裂”,形容冰块破裂的样子。“蛟涎腥”,形容冰块破裂后散发出的腥味。

然后诗人又描绘了冰柱断裂的景象:“俄闻舂岸喧云碓,旋见跳波散珠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久就听到舂米的声响,看到从水中跳跃而出的珍珠般的石头。“舂岸”,指舂米的声音,这里用来表示江边的水声。“舂”,指杵臼捣米的声音。“云碓”,指的是舂米用的木臼,这里用来形容水中石头的样子。“珠佩”,指珍珠,这里用来形容水里石头的形状像珍珠一样美丽。“跃波”“散珠佩”指石头在水里跳跃的样子,同时也形容石头在水里的形状像珍珠一样美丽。

接下来诗人又描绘了惊涛骇浪的情景:“惊涛荡潏天低昂,乱石砰訇山破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惊涛骇浪席卷而来,天空都被压低了,乱石滚滚,山体被撞得破碎。“荡潏”意为波涛翻滚的样子,“天低昂”指天空被海浪压得很低。“乱石砰訇”指的是乱石滚动碰撞的声音,“山破碎”是指山被撞得破碎。

然后诗人又描绘了潮涨潮落的情景:“潮头一落百尺强,迎潮之子凌苍茫。”“潮头”,指潮水上涨的最高点。“一落”,指潮涨到最高处。“一百尺强”,意思是涨到了很高的高度。“凌苍茫”,指潮头高过苍茫的天空。“迎潮”,指潮水涨起的时候。“之子”,指的是站在潮头上的人。“凌苍茫”指的是站在潮头上的人高高地站在那里。

接下来诗人又描绘了潮水退去的情景:“千桅乍隐鸥起没,一叶忽浮凫拍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无数船只渐渐隐没在水中,一片叶子忽然浮现在水面上,一只鸭子拍打着水面飞向远方。“千桅”,指的是许多船只。“乍隐”,指忽然隐没在水中。“起没”,指的是在水中上下浮动。“一叶”,“片叶”的意思。“凫”,指野鸭。“拍张”,指的是鸭子拍打水面的动作。“浮”,在这里是指飘浮在水上。

然后诗人又描绘了日落后的情景:“目精眩转毛洒淅,我生江乡懵未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眼睛因光线强烈而发花,头发因潮湿而变得凌乱不堪。“江乡”,指江边的乡村。“懵未识”,指的是不认识这个景象。“眩”,指眼睛发花的意思。“洒淅”指湿淋淋的样子。

最后诗人又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吁嗟向若恤然惊,倒泻长江荡胸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那些曾经遭受洪水灾害的人们,心中充满悲痛和惊恐之情。“吁嗟”,指叹息、哀叹。“向若恤然惊”,指的是那些曾经遭受洪水灾害的人们感到害怕和担忧。“倒泻”,形容水流迅猛的样子。“长江荡胸臆”指的是心中的悲愤无法发泄出来。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观潮的诗,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潮涨潮落时的壮丽景色和惊险场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