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成未肯下楼台,阿母催将冉冉来。
觞政严操咍客醉,箫声徐度报花开。
惊回红粉狂言发,湿尽青衫老泪摧。
却怪眼波通密意,一尊偏属谪仙才。
【注释】
美人:美女。塞上:边塞。妆成未肯下楼台:指美女不肯下楼与情人相聚。阿母(母亲):指美女的侍女。冉冉:渐渐,慢慢地。觞政:酒杯。谑客(kuǎ)醉:嘲弄客人喝醉酒。箫声:乐器。徐度:轻轻吹奏。报花开:形容乐曲悠扬宛转,好像花儿开放的声音。惊:惊动。红粉:女子的代称。狂言:放荡不羁的话。湿尽青衫:眼泪把衣服都湿透了。青衫;古代文人常穿着的青色长袍。老泪摧:因悲伤而泪流不止。一尊:一杯。偏属谪仙才:特别偏爱有仙气的人,即诗人自己。谪仙人:李白自号,这里指诗人自己。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美女的诗歌,描写了美女不愿下楼与情郎相见,以及她被情人调笑、流泪的情景。全诗四句,前两句写美女不愿下楼与情人相会,后两句写情人嘲弄她并引起她的泪水,最后两句写情人的眼波传递着深情,而诗人自己则被比作“谪仙”。
第一句“妆成未肯下楼台”,意思是说女子打扮好之后,不愿意下楼去和男子相会。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它表明女子并不想见男子,而是男子强求她去见他。这里的“妆成”指的是女子的打扮,“下楼台”指的是下楼相见。“阿母催将”,意思是女侍者催促女子下楼。“阿母”在这里是指女子的侍女,也就是“妾”;“冉冉来”的意思是慢慢的、缓缓地来到楼下。女子不愿下楼,一方面是因为她不愿意,另一方面是因为男子的强求。从整首诗来看,男子在强求女子下楼的时候,女子并没有拒绝,只是没有立刻下楼,这就暗示着她对男子还有所眷恋;但是当她真的下楼时,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感,这就更加说明她并不是真心愿意下楼去见男子的。因此,这首诗虽然表面看来是在写一个美女和一个男子的故事,但实质上却反映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强求和这个女子对他的反感。
第二句“阿母催将冉冉来”,意思是说女子的侍女在催促女子赶快下楼见男子。“阿母”仍然是指女子的侍女,也就是“妾”;“冉冉”是慢慢地,缓慢的意思。这句诗进一步表明女子不愿意下楼的原因,就是她被男子强行拉下楼梯。女子被强行拉下楼的时候,并没有反抗。这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因为女子当时正在兴头上,不想就这样结束;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女子害怕男子生气,所以才没有拒绝男子的要求。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是女子对男子的态度,而不是对男子的行为。
第三句“觞政严操咍客醉”,意思是说男子在强迫女子下楼之后,开始嘲弄女子,使得女子喝醉了酒。“觞政”在这里指的是男子在强迫女子下楼之前,先让女子饮下的美酒;而“咍(hāi)客醉”则是男子在女子喝醉酒之后的行为,也就是嘲笑女子喝醉了酒。这里的“谑(xuè)客”指的是嘲笑醉酒的人,即嘲弄喝醉了酒的女子,而“酒”在这里指的是“美酒”。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女子被迫下楼的时候,她喝下了美酒;而在男子嘲弄她喝醉酒之后,她又因为酒力的作用而感到痛苦。
第四句“箫声徐度报花开”,意思是说男子嘲弄女子喝醉了酒之后,又开始吹箫了。“箫声”是音乐的一种,这里指的是男子吹箫的声音。这里的“报花开”指的是吹箫的声音就像花儿开放的声音一样动听。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女子喝醉酒的时候,男子又开始用箫声来安慰她;而当女子再次清醒过来的时候,她又因为听到箫声而感到高兴。这里的“开”指的是“苏醒”。
第五句“惊回红粉狂言发”,意思是说女子听到箫声后,突然醒来,并且说出了她平时不敢说的话。这里的“红粉”指的是女子;“狂言”是放肆的话,也就是不稳重的话;“发”在这里指的是“说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女子听到箫声后,她突然醒了过来,并且说出了平日里不敢说的话。这里的“红粉”指的是女子;“狂言”是放肆的话,也就是不稳重的话;“发”在这里指的是“说出”。
第六句“湿尽青衫老泪摧”,意思是说女子因为说了狂言而哭了出来,泪水湿透了她的衣服。这句话中的“湿尽青衫”是形容泪水把衣服都湿透了;“青衫”是古时候读书人穿的青色长袍;“老泪摧”是形容泪水把衣服都湿透了;“摧”在这里指的是“湿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因为女子说出了狂言而哭泣起来,泪水湿透了她的衣襟。
第七句“却怪眼波通密意,一尊偏属谪仙才”,意思是说女子看到男子的眼睛中流露出深情,于是怀疑他是有仙气的人;而她认为这个有仙气的男人只属于他自己。这里的“眼波”指的是眼神;“通密意”是流露出深情的意思;“谪仙才”是比喻男子有仙气。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女子看到男子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情的时候,她开始怀疑他是有仙气的人;而她认为这个有仙气的男人只属于他自己。
这首诗以美女为主人公,通过美女与情人的交往过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内容。全诗四句,每一句都围绕着美女不愿下楼与情人相见的主题展开。通过对美女不愿意下楼、侍女催促下楼、男子嘲弄女子、女子醉酒、女子醒来并说出狂言、女子哭泣和流泪等细节的描述,诗人成功地描绘了一个美女不愿下楼与情人相见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