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四望山烟碧,独立一年池柳黄。
古人为客竟白首,今我寄书非故乡。
曹公鼓吏能作赋,孙权钓台堪举觞。
生平壮心苦未已,记室寂寞西风凉。
【注释】
- 登高:登高望远。四望:四面眺望。山烟:山间的云雾缭绕。碧:青绿色。
- 独立:独自站立。一年:一年的光阴,指一年之中。池柳:池塘边杨柳。黄:黄色,这里指春天。
- 古人:古代的文人。为客:做客人。竟:竟然,居然。白首:指人到老年。
- 寄书:寄信。非故乡:不是自己的家乡。
- 曹公鼓吏:曹操手下的一个官员,名叫鼓吏。能作赋:善于作赋。曹公:曹操,字孟德。孙权钓台:孙权(孙坚之子)在赤壁之战后,曾在此钓鱼台饮酒,故址在今湖北鄂城东南长江岸边。堪:可以,足以。举觞:举杯饮酒。
- 壮心:壮志未酬之心。苦:很苦闷。已:止。
- 记室:主簿,官名,掌文书簿籍。寂寞:清冷孤寂。西风凉:指秋风萧瑟。
【译文】
登上高处四面眺望山中的烟雾缭绕,独自站立度过一年的池塘边的柳树发黄。
古人们做客人竟然到了白头,我寄信时却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
曹公手下有个能作赋的鼓吏,孙权的钓鱼台可以举杯畅饮。
平生壮志未能实现,如今寄信却是身在他乡。
曹公手下有个能作赋的鼓吏,孙权的钓鱼台可以举杯畅饮。
一生壮志难以实现,只有记室空对西风感到清冷。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中以“登高四望”开头,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只见四周山峰郁郁苍苍,山雾缭绕,一片葱茏;再往下看,池塘边上的柳树已经长出了黄色的新芽。“七月”二字点明季节,也表明了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心境。“登高四望”,是诗人登高远眺的结果。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放眼四望,只见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山下的村庄、田野、河流等景物历历在目。而在这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色之中,诗人不禁想起历史上那些有才华、有抱负的士人为国效力,而自己却因身处异乡而不能施展才能的往事。“古人为客竟白首,今我寄书非故乡。”这两句就是对这种感慨的最好表达。诗人用两个对比鲜明的历史典故,深刻地表达了他的感慨。
“曹公鼓吏能作赋”,曹操手下有一位能作赋的官吏鼓吏,他擅长写文章。曹操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他非常欣赏鼓吏的文章,经常让鼓吏为他起草公文、撰写文告。“孙权钓台堪举觞”,孙权曾在赤壁大战之后,在长江边钓鱼台饮酒,后来孙权称帝,还在这个钓鱼台举行过宴会。孙权是一个很有胆识、善于权谋的君主,他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之后,曾经占领荆州,后来又被刘备打败而退回江东。在江东期间,孙权也曾在这里宴请群臣,并举行过盛大的宴会。这些史实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曹公鼓吏”与“孙权钓台”都是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活动场所,这两个地方与自己相隔万里之遥,因此诗人想到这些就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来表达他对自己不能为国家效力的感慨之情。
“生平壮志苦未已,记室寂寞西风凉”,这句诗的意思是:平生的壮志一直未能实现,寄身他乡的孤独感更使人感到悲凉。“平生壮志苦未已”,是指诗人一生怀抱壮志,但壮志难酬;“记室寂寞西风凉”,是指诗人身处异地,身边没有知己和朋友,感到寂寞凄凉。这两个方面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指诗人给朋友写信或寄信给远方的朋友。“非故乡”是说不是自己的家乡。“今我寄书非故乡”,意思是我现在给朋友写封信,但却不是在自己的家乡。诗人之所以要寄信给他人,是因为他思念着对方,想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近况,同时也希望得到对方的关心和问候。但是,由于诗人身处异地,不能亲自见面,只能借助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念。“今我寄书非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