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秋色深,瑟瑟寒飙至。
侵晓倚南楼,青天来雁字。
节序过授衣,黄菊惊离思。
展矣怀君子,卓荦才未易。
昨日拆缄封,宛转深情致。
上言秋雨多,窗兰向憔悴。
下问归来期,循讽潜制泪。
人事多乖舛,关山隔迢遰。
虽无帷车来,空愧宝钗寄。
欲行还踯躅,暮野忧魑魅。
长吟感萧飒,浩叹悲阴曀。
眺望连日夕,反侧不能寐。
转蓬离本根,飞扬满天地。
冈松与涧石,岁晚同心契。
【译文】
高高的城墙上,秋色更加浓重,瑟瑟的寒风已经到来。天刚亮我倚靠在南边的楼上,只见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向南飞去。秋天到了,该是更换衣裳的时候了。那黄菊一看到秋天就感到一阵惊喜和不安。想到君子,我的心情非常舒畅。他的才能出众,令人难以企及。昨天,他拆封来信给我,信中充满了深情。他告诉我,秋雨太多,窗前的兰花也显得憔悴起来。他还问起我的归期,这让我不禁想起潜山的路途遥远。他虽然没有车马来接我,但心里却很遗憾不能亲自来送行。我想出发,但是又犹豫不决,晚上在郊外,我还害怕遇到魑魅魍魉。我一边吟诵诗歌,一边感叹天地间的萧瑟凄凉,一边叹息阴霾的天空下一片昏暗。眺望着连日的夕阳西下,翻来覆去,睡不着觉。飘零的蓬草离开了它的本根,它随风飞扬,遍布大地。冈上的松树与涧中的石块,它们都到了年老体衰之时,却仍然心意相通,彼此依恋。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离京赴山东学署任途中,写于清光绪五年(1879)深秋。此诗首联点题,以景寓情;颔联承上启下,写诗人登高远望之所见;颈联由物及人,写对君子的思念;尾联抒发感慨之情。整首诗意境高远,感情真挚,用典贴切,遣词造句自然浑成,不事雕琢。全诗语言平实质朴,风格清新淡雅,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注释】
①济南:今山东济南市。
②秋日归宁:指秋日回家。归宁:回家休息。宁:安静,闲适。
③夫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④字:书信的敬称。
⑤秋气:秋意。
⑥瑟瑟: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⑦凌:升。
⑧青天:晴朗的天。
⑨雁字:鸿雁南飞时排列成“人”字形。
⑩节序:时节。授衣:换季时穿新衣。
⑪黄菊:指菊花。
⑫展矣:舒展的样子。怀君子:怀念君子。卓荦:卓越不凡。才未易:才华非凡。
⑬拆缄封:解开信封。
⑭宛转:曲曲折折,委婉的样子。深情致:充满深情地表达出来。
⑮秋雨多:秋雨连绵不断。
⑯窗兰:窗户旁的兰花。向:面对。憔悴:形容因忧伤而容颜改变。
⑰展:舒展开。怀:心怀。君子:此处指朋友。
⑱卓荦:卓越不凡。
⑲犹疑:犹豫不定。
⑳蟋蟀:一种昆虫,相传古人常以此声为夜行人的警醒。
㉑蛩(qióng):蟋蟀的一种。
㉒遰(yùn):遥远。
㉓帷车:车帷,即帷车。
㉔宝钗:古女子头上所戴的一种首饰,这里代指丈夫或情人。
㉕旋(xuán)蹰:徘徊不前。
㉖暮野:傍晚的田野。
㉗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㉘转蓬:随风漂泊的蓬草。
㉙同心契:心意相合,比喻志趣相投。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在济南城郊偶遇一位友人的情景。首句开门见山点出时间——秋日,地点——济南;次句点明心情——归宁;第三句写出行动——登上高楼;第四句交代天气——秋色深重,寒风阵阵;第五句描绘景象——天高云淡,一群飞雁掠过长空;第六、第七句转入写人,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境——惆怅不安、辗转难眠;尾联写自己的处境——虽无车辆前来,只能空怀对友人的深情。全诗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