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嵯华峤孤,一径下云甸。
荒草蔓荆榛,五岳谁能辨。
有鸟从东来,大翮异乡县。
武功虽尺五,仰视目不眩。
圆吭裂层霄,丹顶甚平善。
应惜青城游,见困如句践。
【注释】
嵯嵯:山石重叠的样子。
华峤(qiào):山名,在今陕西华山西南。
云甸:指华山的北麓,即云台。
荆榛:草木丛生的地方。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和北岳恒山。
大翮:指鸟的大翅膀。
武功:华山名,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
青城: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灌县西北,为蜀道名山之一。
句践(yu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末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求和,以夫妻关系作为人质,并派他的儿子文种去吴国做人质。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终于灭吴复国。此处借指自己困厄之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华山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首联“嵯嵯华峤孤,一径下云甸”。这两句写独鹤亭所在的环境。华山,古称“西岳”,主峰有“莲花”“落雁”“朝阳”三峰,其中“莲花”峰最高,故又称莲花峰。“华峤”,就是莲花峰。这里说“嵯嵯”的华山峰高而孤立,一条山路直通云天。一个“孤”字,写出了山峰的险峻与雄奇。“一径下云甸”,写独鹤亭的所在,是登临华山的必经之路。云甸,指华山北麓的云台峰。“一径”,指登华山的一条小路。“径”字既写出了路的狭窄,也写出了路的高耸入云,使人感到这是一条通向神仙之境的险路。
颔联“荒草蔓荆榛,五岳谁能辨”。这两句写华山的荒凉景象。华山虽雄伟,但已荒芜多年,山上长满了野草,荆棘丛生。“荒草”“荆榛”都说明华山久已无人问津,所以难以辨认它究竟是哪座大山。“五岳谁能辨”,意思是说:连华山这座有名的大山都认不出来,还有什么别的大山可以辨别呢?
颈联“有鸟从东来,大翮异乡县”。“有鸟从东来”,是说一只鸟飞来了。这里的“鸟”,当指的是凤凰。《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昔我皇祖伯父伯父,食于柏牢,实处实构。舜臣尧,吾其左衽。”杜预注:“伯父伯父,凤皇也。”《尔雅·释地》说:“东方之美者,有扶桑……夏后启于此亡。”“扶桑”,即木棉树,又名桑林,古人认为它是神木。传说黄帝乘着木龙驾着木鸾飞升于扶桑。因此,后人把凤凰称为“扶桑”。凤凰是一种能歌善舞的珍禽,它的到来,给这个荒凉的小庙增添了生气。诗人用“大翮异乡县”来形容凤凰的羽毛非常美丽,与众不同。“异乡县”,即指外地来的客人。
尾联“武功虽尺五,仰视目不眩”。这两句写华山的险要地势。华山的绝顶叫北峰,海拔2160.5米;绝顶向南延伸,形如刀削斧劈,形成陡峭的“剑门”;再向南延伸,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这就是著名的“千尺幢”。据传,唐代僧人慧褒曾攀登此崖壁,赞叹不已地说:“百丈危峰挂绝壁,七盘磨断铁索寒。”可见华山之险峻。“武功虽尺五”,意思是说华山的武功峰虽然离地面只有五尺高,但却十分险峻,让人望而生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华山虽小,但很危险,登华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即使没有勇气,也可以欣赏到华山壮丽的景色。
这首诗通过描写华山的险要地势、荒凉景象以及凤凰的到来等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对华山险要地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