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穿片白天欲旦,开门邻比相呼唤。
檐攲屋漏各零乱,颓墙却壅人径断。
破衾斗粟夜来换,柴薪沾湿何由爨。
群儿长竿向水汀,戏拈蛛网捎蜻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七月六日雨三章: 指的是诗的标题和内容,即“在七月初六这天下雨了三次”。这里的“章”可能是指诗的章节或重复的部分。
窗穿片白天欲旦: “窗穿片”形容窗户上的玻璃破碎,“天欲旦”意味着天色将要明亮。这句可能是描述了窗外景色或者天气的变化。
开门邻比相呼唤: “开门”可能是指打开门窗以便通风或者迎接客人。“邻比”可能是指邻居之间相互呼唤。这句话描绘了邻里间的日常互动。
檐攲屋漏各零乱: “檐攲”指的是屋檐倾斜,“屋漏”是指屋顶漏水。这句描述的是房屋受损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大雨导致的。
颓墙却壅人径断: “颓墙”指的是倒塌的墙壁,“却壅”可能是指阻塞了道路。这句描绘的是建筑物倒塌后给行人造成的困扰。
破衾斗粟夜来换: “破衾”指的是破旧的被子,“斗粟”是一种古老的计量单位,大约等于一升米的重量。这里可能是在说因为连日的雨水,导致屋内物品被水浸湿需要更换。
柴薪沾湿何由爨: “柴薪”指的是用来生火做饭的木柴,“爨”是古代的炊事用具,用来烧火做饭。这句可能是在询问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生火做饭。
群儿长竿向水汀: “群儿”可能是指一群孩子,“长竿”指的是用来钓鱼的长杆子。这里可能是在描写孩子们利用长竿在水边游玩的情景。
戏拈蛛网捎蜻蜓: “戏拈”指的是玩耍地抓住,“捎蜻蜓”是捉住蜻蜓的动作。这句描绘了孩子们在雨中捉昆虫的欢乐场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初夏日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早晨的光线到傍晚的雨滴,从破损的窗户到堵塞的道路,从室内的物品到户外的游戏,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捕捉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们在自然灾难面前的应对之策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