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石天下无,好事往往绘作图。
千岩万树不到眼,刻意摹写徒区区。
茸城将军胸次别,远道移取来崎岖。
石一拳耳俨千仞,松不满尺盘两株。
盛以巨盎置铃阁,珍比七尺红珊瑚。
今年移镇向闽海,临行辍赠及老夫。
鸭觜船载入廨舍,宾客咋舌儿童呼。
吟窝得此良不俗,大笑今我官岂粗。
南荣相对坐竟日,看山读画同欢娱。
石也以松为毛发,松亦以石为肌肤。
芙蓉一片忽堕地,陵峦宛转秀色殊。
扰龙双干双麈尾,千霄之势当前俱。
晋卿倘见定豪夺,柴桑或抚还惊吁。
丛桂疏梅助清致,何烦命驾穷天都。
将军雅意应有报,几回欲赋还踟蹰。
今晨鼓兴了此债,属和火急催髯苏。
【译文】
黄山松和石,天下无双,人们常常画出来。
但千岩万树的景色却看不到,刻意描绘却显得非常小气。
茸城将军胸襟宽广独一无二,千里之遥来取其险峻。
山石像一拳却高耸入云,松树只有尺许却盘曲两株。
用巨大的器皿盛装在钟阁中,比七尺长的红珊瑚还要珍贵。
今年你移镇到闽海,临走时赠我此画。
鸭觜船载着进官舍里,宾客们惊讶儿童们欢呼。
吟诗作画得此好作品不一般,大笑我这个官儿也太差!
我和南荣相对而坐一整天,看山读画同享快乐。
山石也以松为毛发,松树也以山石为肌肤。
芙蓉一片忽落在地上,山脉起伏弯曲秀丽非凡。
扰龙双干双麈尾,千仞之势展现在前方。
晋卿倘见定会豪夺,柴桑或抚还惊吁。
丛桂疏梅助清致,何需命驾到天都?
将军雅意应该有回报,几回欲赋又踌躇。
今晨鼓兴了此债,属和火急催苏髯翁。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对朋友金仁叔将军的一幅画题诗。全词通过对这幅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深厚的友谊。
首句“黄山松石”总领下文,指出这幅画的内容。黄山松石天下无双,这是作者对画中黄山松、石的赞叹。次句“好事往往绘作图”,说明这幅画的来历。因为作者对黄山松、石情有独钟,所以好事者常把画中的黄山松、石绘成图画。三、四句写画中黄山之景。“千岩万树不到眼”,意在说明黄山之奇,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刻意摹写徒区区”,则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对画中黄山的赞美之情。五、六句承上而来,说画中的松石虽妙,但在作者看来,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七句“盛以巨盎置铃阁,珍比七尺红珊瑚”,则进一步突出了画中巨石的宏伟。
接下来两句“今年移镇向闽海,临行辍赠及老夫。”写画的缘起。金仁叔将军移镇闽海,送此画给作者。
下片前两句写画的意境。“鸭觜船载入廨舍,宾客咋舌儿童呼”,画面上,一只小鸭在船上划桨,把船送到廨舍,客人惊叹不已,孩子们拍手叫嚷。接着写画中人物的神态:“南荣相对坐竟日,看山读画同欢娱”,“南荣”,即南荣子,孔子弟子。《论语·先进》篇记:“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南荣”二字暗用孔子的话,表示作者对南荣子的敬慕,同时也表明自己与南荣子志同道合的友情。“石也以松为毛发,松亦以石为肌肤”,这是说石和松相互依存。
后两句写画中景物。“芙蓉一片忽堕地,陵峦宛转秀色殊”,“芙蓉”指荷花,“落叶”指荷叶。“芙蓉一片忽堕地”、“芙蓉”二字暗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芙蓉凋落,叶落水滨,这景象使作者想起了屈原。“陵峦宛转秀色殊”,“陵”,通“陇”,“峦”,山脊。“陵峦”即山脊。“宛转”形容山势曲折多变。“秀色殊”,形容山色之美。
最后两句写画中景象。“扰龙双干双麈尾,千霄之势当前俱”,“扰龙”,指瀑布。“双干双麈尾”,形容瀑布从高处飞流直下,犹如两条巨龙摆尾摇头。“千霄”,形容瀑布的高度。“当前俱”,意为眼前所见皆是。
末两句用晋卿、柴桑典故。晋卿即晋公,指唐玄宗。据《新唐书·李林甫传》载,唐玄宗曾问李林甫:“吾居此宫,孰如卿?”李林甫答:“犹屋庐也。”又问:“若华山安在?”李林甫答:“在东海中。”唐玄宗因此称李林甫为“华山王”。柴桑,指东晋谢安晚年隐居之地。据《世说新语·简傲》载,谢安隐居东山时,有人称赞他隐居的地方风景优美,谢安回答说:“处众材之中,如木鸡矣。”谢安自谓:“人皆喜笑之而不自守,性复多虱,故不敢搔首于庭前。”这里以李、谢二人相比喻。晋卿、柴桑,借指朋友的人品、节操。作者通过晋卿、柴桑典实,表明他对朋友的敬爱之情。
这首词语言通俗流畅,意境优美,是一首咏物佳作,也是一篇抒情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