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雉连云起,雄关扼九州。
罴当函谷道,虎踞大河流。
有舌供长啸,无家成壮游。
谁知驴背上,衣白傲王侯。
【译文】
群山雉鸟连天而起,雄伟关口扼守九州。
罴兽挡在函谷关道口,虎踞大河雄霸中原。
有舌头能长啸,无家可成壮游。
谁知驴背上的白帽人,衣白傲视王侯。
【注释】
潼关: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的黄河岸边。
群雉连云起:形容潼关一带山势险要,山峰耸立如飞,如同群雉(雉鸡)腾空而起。
雄关扼九州:雄关指函谷关,扼九州指的是控制整个中国。
罴当函谷道:罴是北方的一种猛兽,此处借指函谷关。函谷关地处陕西渭河北岸,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虎踞大河流:形容函谷关地势雄伟,像老虎一样踞守在大河边。
有舌供长啸:比喻诗人有才情,能够畅快淋漓地吟咏诗篇。
无家成壮游:形容诗人胸怀壮志,不拘泥于小家碧玉的生活,喜欢外出漂泊,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驴背上的白帽人:指诗人自己身穿白袍骑在驴背上的形象。
衣白傲王侯:形容诗人穿着白衣,自视甚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敢于挑战王侯贵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对潼关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首联“群雉连云起,雄关扼九州。”描绘了潼关一带山势险要、形势雄壮的景象,以群雉起舞为喻,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之处。雄关一词,既指函谷关本身,又暗示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联通过描绘潼关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意义,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罴当函谷道,虎踞大河流。”进一步描绘了函谷关的险峻之势。“罴”字在这里既指函谷关的地理位置,也暗含了其威猛之气。“虎踞”二字则生动地表现了函谷关的地势雄浑、气势磅礴,如同虎一般踞守在大河边。这一联通过对函谷关的具体描述,展现了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颈联“有舌供长啸,无家成壮游。”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这里的“长啸”并非真的发出声音,而是用来形容诗人内心的豪迈与不羁。诗人虽然身处江湖之远,却依然保持着一颗自由奔放的心,不受世俗羁绊。而“无家成壮游”则意味着诗人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和独立,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和安稳。
尾联“谁知驴背上,衣白傲王侯。”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诗人以驴背上的白帽人形象自喻,表明了自己虽身着白衣、身无分文,但却有着一颗傲视王侯、不畏权贵的豪情壮志。这里的“驴背上的白帽人”既是对自我形象的调侃,也是对那些看似富贵却内心空虚之人的讽刺。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潼关的描写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无论是对于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于生活的感悟,都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篇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