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辔宽缰过坦途,高高下下乱山初。
句成最恨蹄前失,惊破诗魂是蹇驴。
【赏析】
《过汝州西四十里》,唐·杜甫,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秋经河南、陕西,出潼关至洛阳途中所作。诗中描写了作者行经汝州时,经过西四十里的山驿骑行,山上的景色如一幅画。然而,由于蹇驴惊蹶而失蹄,使诗人心魂俱裂。
首联“缓辔宽缰过坦途,高高下下乱山初”,意思是说:慢慢地驾着宽宽的马笼头走过平坦的道路,高低不平的小路上布满了刚刚长出的嫩草。这里的“高高下下”指小路上有高低不平;“乱山初”是指刚长出的嫩草。
颔联“句成最恨蹄前失,惊破诗魂是蹇驴”,意思是说:最遗憾的是我还没有说完诗句就失去平衡,使我惊魂丧胆的是那匹跛脚的驴子。这里的“句成”指的是作者写诗时已经把诗句写成了,但因为驴子走失,导致作者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从而感到十分遗憾;“惊破诗魂”则是指因驴子惊蹶而失蹄,使作者感到惊慌失措,以至于连自己的灵魂都为之震惊。
尾联“此生已觉诗名减,四海无人角两雄”,意思是说:我现在觉得自己的诗名已经减损了许多,因为天下再也没有人能够和我相提并论了。这一句中的“此生”指的是作者自己;“角两雄”则是指与自己相竞争的对手。这里的“两雄”指的是作者和他人之间的竞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