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读南史,实壮盱眙城。
佛狸百万师,饮马长江滨。
两淮无立草,何况兖与青。
玄漠弃军走,义恭议南奔。
盱眙弹丸地,气足吞虏人。
臧质固勇悍,沈璞何英英。
封溲怒致敌,杀尸与城平。
三旬锐尽退,中国威始伸。
夕阳登南岭,山腰垒星星。
如环连复断,心疑城郭形。
鞭视询父老,果云古城根。
人和固第一,地利亦非轻。
如此据高险,兵士有所凭。
所以虏势众,仰攻势不能。
土山既难栖,冲车颓数升。
不然虏百万,肉薄何难登。
忠如常山守,竟遭禄山烹。
思政守长社,终于城溃奔。
人地两相济,负隅虎敢撄。
我昔长淮来,县在山之阴。
惊讶卑散甚,今始豁心情。
于兹知古人,形胜咫尺争。
奈何无远谋,自撤金陵屏。
有险不肯踞,坐令寇纵横。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汪元量所作的一首怀古诗。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对当时局势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诗的第一句“畴昔读南史,实壮盱眙城。”回顾了自己年轻时学习南史的经历,并以此作为背景来描述自己的豪情壮志。
第二句“佛狸百万师,饮马长江滨。”提到了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建康时,曾派遣大军北伐北魏军队,并在长江边与北魏军队对峙。这里的“佛狸”是指北魏皇帝拓跋焘。
接下来的几句,如“两淮无立草,何况兖与青。”和“玄漠弃军走,义恭议南奔。”则是描述了南宋初年,金朝军队入侵宋朝的情况。金军在两淮地区无法立足,更不用说兖州和青州了。而宋高宗赵构则在南方的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避难。
诗转向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行评价:“盱眙弹丸地,气足吞虏人。臧质固勇悍,沈璞何英英。” 其中提到,在盱眙这个地方,宋军的英勇足以吞并敌人的军队。这里提到的臧质和沈璞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
诗转向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封溲怒致敌,杀尸与城平。” 描述了南宋政府在面对外敌压力时的被动局面。在这里,“封溲”可能指的是南宋政府,而“怒致敌”则是指他们被迫采取了攻击行动。
诗转向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三旬锐尽退,中国威始伸。” 这里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希望国家能够再次强大起来。
诗以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望结束:“夕阳登南岭,山腰垒星星。” 这里的“夕阳登南岭”可能是对历史的回望,而“山腰垒星星”则可能是对未来的展望。
整首诗通过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反映当时的政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