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尘扰扰送骊歌,廿载关山几度过。
易水风高霜气早,蓟门秋老雁声多。
尚书旧隐寻荒谷,司户遗坟感逝波。
却望长安频泣玉,不堪岁月已蹉跎。
【注释】
南山口:山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为长安北门。
车尘扰扰:指战乱中车马扬起的尘土。
骊歌:古代丧葬时所唱之歌曲,这里指送别。
廿载:二十年。关山:指函谷关一带,即秦岭以北的山。
易水:在河北省易县西南,有“易水寒”的典故(《战国策·燕策三》记载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别荆轲)。风高霜气早:指秋天已到,天气寒冷,容易产生肃杀之感。
蓟门:在北京市城西南,为古时入京的要道。秋老雁声多:指深秋时节,北方大雁归巢,发出鸣叫声。
尚书旧隐:指汉光武帝刘秀曾于南阳隐居,后出仕,称“南阳大侠”。尚书:指刘秀。尚书郎是汉代的官名。
司户:东汉末年,曹操任司隶校尉,掌管京师治安和刑狱,并主管地方官吏的选授、考课等事。遗坟:指曹操墓地。逝波:指水流。
却望长安频泣玉:语出《楚辞·招魂》中“见申徒狄,路幽忽而不见”句。玉,比喻美玉。
不堪岁月已蹉跎:意谓自己年华已逝,时光已逝,不能自已。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当时安禄山叛乱已起,诗人正在长安,因见国都沦陷,写下此诗。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关心,也表达了个人身世的感慨。
第一、二句写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车尘扰扰送骊歌”,“骊歌”是送别之曲,这里指饯行送别的场面。“车尘扰扰”是写送别的场面,但“送骊歌”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慨,因为这是为国家送行,而不是为了私情离别,故用“骊歌”二字,更突出了送别的悲凉感伤气氛,同时暗示了国家将亡的事实。“廿载”是二十年的意思,从开元到天宝十四年,整整二十年。这二十年来国家经历了多少变乱,多少灾难!“关山几度过”,关山是泛指,暗指国家的边疆地区。“几度过”是多少次渡过?这里是指多少次经历艰难险阻,多少次身历沙场。
颔联写国家的现状:“易水风高霜气早”、“蓟门秋老雁声多”。“易水”是一条河,在河北易县附近。《战国策·燕策三》中说,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别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歌,后来人们就用“易水”来代指别离的场所。“风高霜气早”描写的是秋季来临,气候转寒的景象。“蓟门”也是地名,在今北京城北,是进入京城的重要门户。“秋老雁声多”写的是秋天到来,大雁南飞,发出凄厉的鸣叫声。“秋老”是秋天到来的意思;“雁声多”是大雁南飞的数量多。“多”字写出了秋天的凄凉景象。
颈联写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尚书旧隐寻荒谷,司户遗坟感逝波。”上句中的“尚书”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尚书郎”是东汉的一种官名,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官。刘秀早年曾在南阳隐居读书,后来成为皇帝,所以用“尚书”二字来代指他。下句的“司户”指的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司户”就是司隶校尉,主管京城治安和刑狱,并且还管地方官吏的选授、考察等事。曹操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干都是非常高超的。然而他也有残暴的一面,他曾下令诛杀董卓余党,又曾下令屠杀过不少的人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寻找过昔日的隐居之地,那是一片荒废无人居住的地方;我还思念着那已经不存在了的旧日坟墓,那些坟墓曾经被流波所冲刷,变得面目全非。这两句诗通过回忆过去,表达出自己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尾联抒发感慨:面对长安频频流泪,内心无法承受时间流逝的痛苦。长安,也就是京城长安,是唐帝国的首都所在。“频泣玉”,意思是不停地流泪,泪如美玉般晶莹透亮。“不堪”是忍受不住、不能承受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面对着长安城的繁华,我却频频地流泪悲伤不已,内心无法承受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感到痛苦无比。“不堪岁月已蹉跎”一句,既表现了自己的无奈、悲哀,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和反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与国家、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个人的遭遇和感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自己的命运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含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