岧峣屼峍峙神州,万壑风云在下头。
海外天光明野马,寰中人影动蜉蝣。
金银气涌楼台壮,琴筑声寒草木秋。
欲拂穹碑问秦汉,苔封恐自有熊留。

望岱

高耸的岱岳巍峨屹立在神州大地,群峰起伏云海茫茫如波浪。

海外天光照亮了广阔的原野,寰中人影晃动如同蜉蝣一般渺小。

楼阁气势磅礴金银气蒸腾,琴瑟声冷凄清草木秋意浓。

想要拂去碑文探求秦汉往事,苔藓长满恐怕有熊罴留痕。

注释:

  1. 岧峣:指山峰峻峭挺拔的样子。
  2. 屼峍:形容山势突兀,参差不齐。
  3. 神州:古代对中国的称呼,泛指中国国土。
  4. 万壑风云在下头:指山脉众多,云雾缭绕的景象。
  5. 海外天明:比喻天空广阔无垠,星辰明亮。
  6. 寰中人影动蜉蝣:形容人虽渺小但能动,与蜉蝣相比微不足道。
  7. 金银气:形容建筑物华丽,用金和银装饰。
  8. 琴筑声:指琴和筑乐器的声音,通常用来象征音乐的美妙。
  9. 穹碑:高高的碑石,意为历史遗迹。
  10. 熊留:传说中有熊守护的石头或遗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泰山景色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与自然景观的壮丽。首句“岧峣屼峍峙神州”直接点明了泰山的高耸入云,巍峨屹立在中国大地之上,给人一种震撼之感。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泰山周围的自然景色,“万壑风云在下头”形象地表达了泰山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以神秘而壮美的感受。

诗中的“海外天明”和“寰中人影动蜉蝣”分别从视觉和触觉角度展现了泰山的宏伟。前者通过“海外天明”表达了泰山之高,仿佛触及到了天边;后者则通过“人影动蜉蝣”表达了人在泰山脚下的渺小,凸显出人的主观感受与泰山之间的巨大差距。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泰山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展示了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