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见杜甫诗,多纪乱离事。感怀杂悲凄,令人减幽思。
窃谓言者过,岂其遂如是。及我遭兵戎,抢攘尽奇致。
犹觉杜诗略,十不及三四。请为杜拾遗,再补十之二。
有诗不忍尽,恐为仁者忌。初闻鼓鼙喧,避难若尝试。
尽曰偶然尔,须臾即平治,岂知天未厌,烽火日已炽。
贼多请益兵,兵多适增厉。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
兵括贼所遗,贼享兵之利。如其吝不与,肝脑悉涂地。
纷纷弃家逃,只期少所累。伯道庆无儿,向平憾有嗣。
国色委菜佣,黄金归溷厕。入山恐不深,愈深愈多崇。
内有绿林豪,外有黄巾辈。表里俱受攻,伤腹更伤背。
又虑官兵入,壶浆多所费。贼心犹易厌,兵志更难遂。
乱世遇雈苻,其道利用讳。可怜山中人,刻刻友魑魅。
饥寒死素封,忧愁老童稚。人生贵逢时,世瑞人即瑞。

【诗句与译文】

甲申纪乱昔日杜甫的诗,多是记录乱世之事。感怀之余,杂念纷纷悲凄,令人心境更加宁静。

窃以为言者过于夸张,难道真的如此吗?及至我遭遇战乱之年,种种奇事尽皆发生。

却感觉杜甫之诗简略,十件事中不及其中三、四。请为杜甫之拾遗,再补充十之二。

有诗不忍全部删去,恐怕会遭人忌恨。初闻战鼓声声喧,人们避难如同试炼一般。

都说这是偶然之举,片刻之间便恢复了太平,岂知天意并未厌倦,烽火已经燃起。

贼寇请求增兵,兵卒增加反而更显锐利。兵退贼来,贼来兵却不至。

兵卒掠夺了贼人的财物,而贼人享受了兵卒的恩惠。如果吝啬不给予,则士兵的性命都会丧尽。

众人纷纷弃家逃亡,只希望能减轻负担。伯道没有儿子,向平遗憾自己有后代。

国色委身于市井之中,黄金归于厕所之下。入山唯恐不能深,越深入越是危险。

内有绿林豪杰,外有黄巾之辈。表里都受攻击,伤害腹背。

又担心官兵前来,百姓花费大量钱财。贼寇之心尚可厌,而兵卒之心更难满足。

乱世遭遇苻坚,利用其策略以避害。可怜山中的人们,时刻警惕着鬼神。

饥寒之际死于富贵之家,忧愁之时老于孩童之辈。人生贵在逢时,时世吉祥则人人吉祥。

【注释】

  1. 甲申:干支之一,指代某一年。
  2.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其诗作以忧国忧民著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3. 记乱离事:指杜甫诗歌中常涉及的战争和动乱时期的情景。
  4. 感怀杂悲凄:内心感慨万千,情绪复杂而悲伤。
  5. 过:过分,过于夸张。
  6. 抢攘:混乱,无序。
  7. 略:简略。
  8. 十不及三四:指杜甫的诗歌内容虽然丰富,但与实际情况相比仍有不足之处,即十件事中不及其中三、四。
  9. 盗寇:强盗。
  10. 兵多适增厉:意思是说,当士兵增多时,反而会更加锐利。厉,同“力”,力量的意思。
  11. 兵去贼复来:指当士兵撤退时,敌人又重新来犯。
  12. 兵括贼所遗:指士兵掠夺了盗贼遗留下来的财物。括,征收,夺取。
  13. 肝脑悉涂地:形容战争残酷,士兵牺牲惨重。涂地,倒在地上。
  14. 国色:指宫女或女子。这里比喻国家的命运。
  15. 素封:指富有的人。这里指因战乱而失去财产的人们。
  16. 黄巾: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张角自称“天公将军”,故又称“黄巾军”。
  17. 内:内部;里面。
  18. 外:外部;外面。
  19. 友:同,一同。
  20. 世瑞:指世间的吉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动荡时代的感慨之情。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主题:“甲申纪乱。”甲申年,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这一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诗人通过提及杜甫的诗歌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同时,“甲申”也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重要年份,具有特殊的意义。
    接下来的句子是对杜甫诗歌内容的简要概述:“昔见杜甫诗,多纪乱离事。”“昔见杜甫诗”,指的是作者曾经读过杜甫的诗歌。这些诗歌记录了战争和动乱时期的情景,使得作者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多纪乱离事”则表明,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战争和动乱的描绘和描述,这使他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位代表性诗人。
    作者认为杜甫对于战争的描述过于夸张:“感怀杂悲凄,令人减幽思。”他感到杜甫的诗歌过于夸大其词,似乎将战争描绘得过于恐怖和残酷,从而影响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共鸣。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探讨了杜甫诗歌的内容和特点:“窃谓言者过,岂其遂如是?”作者质疑那些评论杜甫的人过于苛刻,认为他们可能过于片面地看待杜甫的诗歌。他认为,杜甫的作品虽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也包含了个人的情感和审美偏好,因此不应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过度的夸张和虚构。这种观点体现了对杜甫诗歌复杂性的理解和尊重。
    在随后的诗句中,作者表达了他对杜甫诗歌的认同和赞赏:“及我遭兵戎,抢攘尽奇致。”在作者亲身经历战争期间,他对杜甫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深感震撼。那些描绘战争和动乱的诗句让作者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这种体验让他对杜甫的诗歌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敬意。同时,他也意识到杜甫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作者也对杜甫的诗歌提出了批评:“犹觉杜诗略,十不及三四。”他认为尽管杜甫的诗歌非常出色,但在描述某些方面时显得过于简略。这可能是因为战争和动乱时期的复杂性超出了他的诗歌表现力,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这种看法既显示了作者对杜甫诗歌的高度赞扬,也反映了他对诗歌艺术追求的深刻思考。
    在最后两句中,作者继续强调他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和态度:“请为杜拾遗,再补十之二。”他认为应该为杜甫写一部完整的作品,而不是仅仅摘录他的一部分。这表明作者认为只有完整地展现杜甫的诗歌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艺术价值。这种观点体现了对文学完整性的追求和对经典作品的尊重。
    在最后的几行中,作者又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困惑:“有诗不忍尽,恐为仁者忌。”他担心自己的诗歌会被那些仁爱的人所忌讳,因为其中包含的情感和思考可能会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或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这种担忧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歌传播和文化影响的深刻认识和谨慎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动荡时代的感慨之情以及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思考。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杜甫诗歌的认同和赞赏,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真相和诗歌本质的深入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