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同泡沤,本诸释氏说。
人生泛虚舟,老庄旨颇彻。
眼前即是道,底用譬空设。
昨夜卧舟中,酣梦无殊别。
梦中行百里,那识路拗折。
蘧然觉推枕,便是小生灭。
昨从何处来,境界已悬绝。
风水不暂停,帆影去如瞥。
【译文】
人生如在虚空之中的船,老庄的道意十分通达。
眼前所见就是大道,何必去比喻它虚无呢?
昨夜卧舟中,酣梦无殊别。
梦中行百里,那识路拗折。
蘧然觉推枕,便是小生灭。
昨从何处来,境界已悬绝。
风水不暂停,帆影去如瞥。
【注释】
世界同泡沤:世界如同水泡一般。
本诸释氏说:依据佛教的解释。
本诸释氏说:根据佛教的解释。
人生泛虚舟:人生就像漂浮在虚空中的小船。
老庄旨颇彻: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很透彻。
眼前即是道:眼前的景象就是道。
底用譬空设:没有必要再去比喻它是虚无的存在。
昨夜卧舟中:昨夜我躺卧于小舟之中。
酣梦无殊别:酣睡如梦,与梦境没有差别。
梦中行百里:梦中行走了百里之遥。
那识路拗折:又怎么会知道道路曲折难行呢?
蘧然觉推枕:突然醒来推枕而起。
小生灭:佛教术语,指生死相续的现象。
昨日何处来,境界已悬绝:昨夜我是谁,我所处的境界已经完全不同了。
风水不暂停:风浪不断,水流不停。
风水不暂停:风雨雷电、潮汐涨落等自然界的力量不会停止运行。
帆影去如瞥:船只的帆影像闪电一样迅速移动消失。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认识。
第一句“世界同泡沤”,诗人以佛教的观点,将世界比作水泡,强调了世界的虚幻性。
第二句“本诸释氏说”,承接上句,诗人进一步引用佛教的解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无的。
第三句“人生泛虚舟”,诗人用“浮萍”比喻人生,指出人生犹如漂浮在虚空中的小船,无法把握和控制。
第四句“老庄旨颇彻”,诗人引用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第五句“眼前即是道”,诗人以佛家的观念,认为眼前的一切都是道的体现,无需再去比喻它是虚无的存在。
第六句“昨夜卧舟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梦中的情景,暗示了人生如梦的哲理。
第七句“酣梦无殊别”,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梦境的真实性和不可区分性。
第八句“梦中行百里”,诗人通过梦境中的行动,展示了人生的道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第九句“那识路拗折”,诗人反问自己,又怎么会知道道路曲折难行呢?这既是对前句的回应,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第十句“蘧然觉推枕”,诗人突然醒来推枕而起,象征着对现实的觉醒和对人生的认识。
第十一句“便是小生灭”,诗人引用佛家的概念,认为生死相续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第十二句“昨从何处来,境界已悬绝”,诗人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感叹人生的境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十三句“风水不暂停”,诗人以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十四句“帆影去如瞥”,诗人用帆船的帆影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强调了时间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