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阴媚沦涟,境冷人踪灭。
中峙窣堵波,高僧此归骨。
兰亭未会前,纪载何人笔。
𡵙山与沃州,两地空禅窟。
魂魄应在兹,云泉伴清绝。
时有野鹤飞,空山叫残月。
【注释】
支公塔:南朝宋末,梁武帝萧衍的弟子宝志和尚在天竺国(今印度)学得佛法后,回到故乡建塔,称支公塔。此诗即指梁武帝为宝志和尚所建的塔。
𡵙山:位于江西宜春市袁州区西北部,与福建永定县接壤。
沃州:位于江西萍乡市西南,东邻湘东区、莲花县和宜春市袁州区,南接湖南省醴陵市、攸县,西靠湖南省茶陵县、炎陵县,北毗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峡江县。
【赏析】
这是一首咏支公塔的诗。首联写塔的幽静,颔联写塔的雄壮,颈联写塔的历史,尾联写塔的环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支公塔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松阴媚沦涟,境冷人踪灭。”描绘了支公塔周围的环境。松树的阴凉让人陶醉,水波荡漾,仿佛连人影都消失了。这里的“媚”字用得生动形象,写出了松树的优美姿态,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美丽的环境中。
颔联“中峙窣堵波,高僧此归骨。”则转向了支公塔本身。塔矗立在中央,象征着高僧的归去之骨。这里的“中峙”一词,既形容了塔的形状,也暗示了它在寺庙中的地位。而“高僧此归骨”则是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怀念之情。他虽然离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颈联“兰亭未会前,纪载何人笔。”则回到了支公塔的历史渊源。在兰亭还没有举行聚会之前,是谁在这里留下了记录呢?这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引人深思。同时,它也揭示了支公塔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接下来的句子“𡵙山与沃州,两地空禅窟。”则进一步描绘了支公塔周围的环境。𡵙山与沃州这两个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如今却只剩下了空寂的禅窟。这里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也暗示了支公塔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两句“魂魄应在兹,云泉伴清绝。”则表达了诗人对支公塔的敬仰之情。他认为,支公塔是高僧们灵魂的归宿之所。同时,他也认为支公塔周围的云泉陪伴着它,让它显得更加清绝。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展现了他对支公塔的热爱和敬意。